2018-12-25
文/禧禧橙

用了半个月时间勉强把这本书翻完。后面的2-3章没心思再看下去了,就此打住。
这本书讲了一条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提取练习(就是回想学习材料小测试),在头脑中构建组块。
在学校时,我似乎从来没有进行过复习这个动作。我讨厌重复学习相同的知识。考试的时候,我也只做一遍,很少回过头来检查。
现在回头看,我能考上大学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而我成绩绩平平,也从来不会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身上所缺少的东西:复习,定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这些基本上是我以前最讨厌做的事。
在学习上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现在还债的时候到了。
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很听话,规规矩矩地按书中所讲的方法,对看过的内容进行回想。
还别说,这方法还真是管用。弄明白了书中所讲的学习原理和抽象概念。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
学习就是一个把知识以组块的形式不断从工作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工作记忆,就是专注处理当下信息时的记忆。工作记忆最多只能容纳4个记忆单元(也有说7个记忆单元),即人的大脑容量很小,只能同时维持4个项目,再多就无法顾及了。
为了把工作记忆留住,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大脑会把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形成组块。这一过程就是构建组块的过程。
通俗地讲,构建组块就是把同类信息整合在一起,压缩打包,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这样就为工作记忆留出空间来,可以使大脑更高效地运转。
就像收拾桌子,把宝宝课本放一起,积木收起来放盒子里,其他玩具放在另一边。
这样仅仅把同类的物品归类放一起,桌上就腾出不少空间。构建组块正是把同类物品归类摆整齐的过程。
二
知识,头脑中的信息比桌上的物品抽象得多。要把它们搭建成强大的组块,这一复杂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完成。以解题为例,了解构建组块的步聚:
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刻意练习,把自己从舒适区推到学习区。不能偷看答案,也不能跳过任何步聚。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重复,有针对性的练习。
3.休息一下。思维的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需要不断转换。如果以上两步是集中精力的专注模式,那么,休息一下便是启动了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下,注意力都集中在大脑前额叶皮层。发散模式开启之后,大脑前额叶皮层按钮关闭,大脑进入松驰状态,其他区域开关被打开,相互之间产生链接,反馈给我们灵感。
需知,专注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发散模式的前提。
开启发散模式的方式,书中提到19种之多,比较常见的有:健身、运动,散步、慢跑、游泳,跳舞,开车兜风,绘画或者涂鸦,淋个浴或是泡个澡,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冥想或者祷告,睡觉。
4.睡眠。睡觉前,再把这个问题回顾一遍。
人在醒着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有毒物质,毒素太多,人就变得昏昏沉沉,思考也不太灵光了。缺觉的大脑会思维迟钝。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考试之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入睡眠之后,细胞就会收缩(就像细胞也闭上了眼睛睡着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变宽。脑脊液经过时就会把毒素冲走。这样相当于给大脑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睡觉是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遇到难题,睡前回顾一下,大脑把难题交给发散模式,潜意识会帮你找到解决办法。
5.再来一次。第二天尽快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
同样是回顾, 重复练习,使脑中的记忆神经通道加深变宽。
6.给自己添新题。
完成一个难题之后,下次再遇到,便不再是难题,通过前面的步骤这个难题已形成了强大的组块放入长期记忆,这类知识就会变成“自动化”,成为你的一部分,可以随时提取。
《万万没想到》提到,真正的高手没有“自动化”,一旦发现自己学会了某件事,他们会迅速转战下一项更难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之中。这便是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区”,避免沉浸在“舒适区”。
给自己添加新题,便是这个道理。
7.“主动”重复。
如果你要记住一组单词,一晚上把重复背上20遍效果并不好。每天记几遍,持续一记周则是更好的方法。
另外,一遍遍地阅读课本,也是低效学习的方式,是假勤奋,只起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并不能让你真正学到东西。
那意思像是在告诉别人:“看,我是在学习。”然俄,只有试卷上的分数不会欺骗人。
感觉自己被骗了!上了十几年学,用了十几年的学习方法,突然被告诉用错方法了。
这感觉无异于《如懿传》里的玫嫔,报复了一辈子,临终前皇后娘娘却告诉她报错了仇。
真正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是提取练习(就是回想学习材料),它的效果远超过简单地重读材料。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回想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
简单来说,就是学完一节新知识,24小时内回想一下当天所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巩固新形成的组块。
以上基本就是高效学习的方法和原理了。希望你学会之后也能用到学习实践中去。不再用假勤奋来欺骗自己。
后续,当我在整理这篇读书笔记时,脑子里是很乱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这是正常的,乱是正常的,第一版乱是正常的。
虽然乱,但并不是停下不整理的理由。硬着头皮把脑中有的东西写下来。理顺前后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这样一点一点地写。
没想到,中间还能联想到其他书中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体验是特别令人开心的。因为一直以来,自己缺乏的正是这一体验。
所以,立刻明白了,作品,灵感,不是想出来的,是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从脑中流出来的。所以,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写,是动手,是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