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它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帮助读者超越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和情绪,激发内在的无限能量,实现自我超越和清醒的活法。书中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清醒地活”的理念:
倾听内心的声音: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头脑中的声音,与内心的室友对话,从而唤醒自己的意识,找到清晰的自我。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学会放手,超越封闭的自我。
超越习惯性思维和情绪:书中通过“房屋之喻”来说明,我们常常为自己建造一栋“安全屋”,用固有思想、情感、观念来保护自己,但这样做会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我们可以超越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和情绪,实现自我超越。
觉察与放手:觉察并不意味着控制,而是学会与内心的声音和平共处。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接受现实,顺其自然。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而是超越内心的限制。
能量的流动与内在和谐:能量的流动是心灵的呼吸,保持它的顺畅,我们才能拥有内在的和谐。无条件的快乐来自内在,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变化。
面对生活的真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
超越内心的“刺”:当我们遇到一些触发了内心深处的伤痛、恐惧、不安全感等负面感受的事情时,会感到痛苦。要想摆脱这些带来的痛苦,我们需要拔掉内心的“刺”,即放手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和抗拒,让事物自然的发生和消失。
通过这些观点,《清醒地活》鼓励读者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超越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和情绪,实现自我超越和清醒的活法,从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当你能够把自己从自己口中和大脑中的自我当成一个客体,而自己居于意识中心的位置时,那你就拥有了绝对的觉知,就是佛教中的“自性”,印度教中的“阿特曼”。
余华说:“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扔在脑中演。”
确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也就是说“你的内心重造了外部世界,然后便住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