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与大地紧密相连的。
大地宽厚而能承载万物,供给万物生长所需。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种特性就像村里的老母亲,宽厚包容。孩子要什么,都尽力给予。孩子犯错,也总是能够原谅。永远不会因为孩子的顽劣淘气放弃孩子,永远默默等着远行的孩子归来。不计较,不吝啬,不埋怨,永远准备给予,这便是厚德。
即便不说母亲,我们去乡下总会觉得乡下的哪怕远房亲戚总比城里人更热情,更简单,更淳朴。
村里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质?
因为耕种,农民必须与大地紧紧连在一起,跟随大地的节气,把握大地的变化。庄稼成熟的节奏完全取决于大地的脉动,急也急不来,赶也赶不了。因此,庄稼人和大地是朋友,熟悉大地的个性,并且尊重大地的个性,才能与大地合作,生产出粮食蔬菜。他们虽然是体力劳动,但是事实上通过不断地尝试、实践,来与大地互动,学习大地,善用大地,因而潜移默化地与大地开始同频,从大地获得无比宝贵的智慧。
这种智慧他们未必会用语言表达,但是却在他们的生活中毫不费力地用出来。
比如:
他们懂得时机,按时节做事,知道什么节气做什么,不到时机绝不乱动,因此他们内心淡定,不像城里人那么慌张匆忙,总是怕错过时机;
他们懂得因果,因为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收获的季节到之前,自己能得什么自己心里清清楚楚,不去多动脑筋计算非分之得,这就是敦朴;
他们知道什么叫尽人事,知天命,种下秧苗之后,该浇水施肥都做好后,收成好不好就靠天,自己是掌控不了一切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渺小,生命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中心,该臣服时要臣服;
他们对吃穿不会要求过高,因为忙碌的劳作让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去做太过精致的饭菜,饱腹即可;经常要接触泥土也就不会想去穿戴特别精致讲究的衣服。总之吃穿一切够用就好,少欲知足,也就免去很多烦恼;
他们总是很热情大方,自己种出的蔬菜瓜果收成好,就会分给相邻和城里来的亲戚。大地赐予他们以丰盛的果实,他们再把这份收获的喜悦分享给身边人,这是一种自足满溢的幸福。因此他们虽然比城里人钱少,但是不小气,不计较,总说自己吃不完,你们多拿点去…… 顺应天地间爱的流动,给的也不累。
所以,真正的庄稼人,不用学习思想道德课,就会知道很多朴素的做人道理,并且不需要监督就会自觉地去做。因为他们的根是扎根在大地上。他们依赖大地,感受大地,学习大地,大地会告诉他们怎么做。
这也许就是道德经上讲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从执着的小我走向大道,也许第一步,就是需要先谦卑地和大地共处,向大地学习。脱离这第一步,想超越大地的规律和束缚,直接法天,恐怕是根基不实,强行追求就如空中楼阁,怎么走也走不到的。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回归乡村,重新做回大地的孩子,让孩子向大地学习,是孩子童年教育的重要一步,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和人生观价值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