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的故事吧。
我在南方的一个县城长大,家中独子,父亲原来在家这边的一个国营工厂上班。90年代末的时候,父亲工作的工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危机,厂子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搬迁到了昆山,另一半则留在原地。 父亲由于考虑到要照顾家里的需要,并没有随着厂子去昆山,于是可想而知,家这边的工厂最终还是倒闭。父亲下岗。由于父亲的工作是机械加工,于是,他在2000年左右,来到了深圳,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打工生涯。
由于母亲一直在乡下的卫生院工作,而我由于读书的需要 ,小学的时候来到了县城里。从那时,开始了与父亲一起生活的5年时间,由于后面父亲的外出打工,也使得我的大部分成长过程都缺失了他的身影。然而,非常可笑的是,那唯一的五年的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却是如此的模糊,没有太多可记忆的节点和片段。更为可笑的是,即使在我读大学之后,父亲对我的记忆似乎也一直停留在小学的时候,对我的称谓,对我习惯的记忆。
父亲离开后,我与外婆生活在了一起,大概是在小学5年纪的时候。
从那时起,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也就非常之少,母亲是每个月六天的时间,原因是她每个月只有六天的假期,而父亲则是每年过年时的半个月时间。也从那时起,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天不怕地不怕,到后来所谓的乖巧懂事。
现在想想,却也唏嘘不已。从一个环境,到了另一个环境,对于一个小孩的心性变化会是如此之大。幸运的是外婆人非常好,还有可以一起成长的哥哥弟弟。
但即使这样,对于一个十多岁大的小孩,成长的过程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甚至印象里,好像父母两人同时在身边的时间基本就没有,唯一在一起的时间里,更多的也是吵架,这样的经历谈不上悲惨,但也肯定不是幸福。虽然,我不否认,他们对我的关心。
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孤僻的,很多心里话闷在肚里并不对人说,也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即使看上去我有着外向的性格。
记得去年过年时,父母吵架,我气愤不过,郁闷之极,出门买了一瓶白酒,回来之后,他们吵架已停歇,并已睡。我将他们拉起来,在厨房一人喝了将近一瓶的白酒,借着酒劲将多年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那一次,是我多年来哭的最惨的一次。想想,唏嘘不已。
从那之后,开始了我与父亲的冷战,虽然年后我去了上海实习,与他也没见过面,电话也没通几次。直至今天,我对父亲不满情绪的再次爆发,说了些连我都觉得很不合适的话。话后,父亲无语,默默的出门。
我自知过分了,更为讽刺的是,昨天还是父亲节。
因此,也有了现在的反思,这篇文章的主题---25岁的年纪,我却还不懂得爱与责任。
25岁,年华正好,本该是在职场大展拳脚的年纪,而我却因缘际会仍在校园内游荡。看着同龄的小伙伴在外打拼且已有小的成就,更是一直撩拨煎熬着我的心。更为矛盾的是,我渴望外面广阔的世界,可现实却表现的像长不大的小孩,在校园和家的庇护下,任性的胡闹。
25岁,真的应该长大了。
去年春晚,王铮亮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而这两年,我也似乎突然发现了父母的衰老,他们的皱纹,他们的腰酸背疼。
儿时的经历,虽然难以磨灭,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宽容和谅解。当一个男孩正真成长为一个男人,或许就是他真正懂得爱与责任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