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落下帷幕已有一周的时间了,由此引起的各种讨论依然热火朝天。就剧中角色而言,很多观众把同情与欣赏给了反派高启强,而对作为正义化身的安欣却有点一言难尽。很多观众对他喜欢不起来,究其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一.安欣这个角色过于理想化。
首先,他太“轴”了,“轴”得有点不真实。惩奸除恶、打击犯罪是每一个警察的理想与职责,但能像安欣这样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坚持二十年与黑恶势力斗争,哪怕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熬成了满头白发沧桑中年人,试问这样的人“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毕竟,“亦余心之所善兮”的志向好立,但能真正做到“九死其犹未悔”的少之又少,这样的人恐怕只存在史书上吧,现实中,自己身边几乎就没出现过。实际上,我们身边更多的是被现实逐渐冷却了热血、磨去了棱角的普通人。
其次,安欣在剧中被安排得过于“幸运”。当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警察的时候,他的师父曹闯、战友李响、两位局长叔叔一直在他身后保护着他,尤其是那两位局长叔叔(后来也一直身居要职),用一位观众朋友的话说,如果没有他们,安欣活不过三集。确实,同样是斗士,李响、陆寒、谭思言就没有安欣的幸运,而是先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试问,能有几人有这样的幸运?
所以,安欣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距离我们太遥远了。
二.安欣的存在衬托出普通人的怯懦与自私。
尼采曾说过,一束光照进铁塔,铁塔里的肮脏龌龊被显现,这束光便有了罪。安欣的周围就是这样一座铁塔刑警队长张彪收受贿赂,为高启强鞍前马后甚至通风报信;杨健与高启强相互勾结,把控着京海的电力,“京海的电,一半姓杨,一半姓高”;还有在填写自查表时,张彪问安欣,审查就是拿自己兄弟开刀,“你下得去手吗?”可见整个警队都已被腐蚀得不轻。
在这举世的混浊与沉醉中,安欣没有选择随其流扬其波,没有选择哺其糟啜其醨,而是选择做一束光,这便有了原罪。所他的存在,恰如那束光,将人性的怯懦与自私照得无处遁形。又如那根如鲠在喉的刺,时刻“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鲁迅语),让那些已经随波逐流的人无法再那么心安理得。所以我们看到,多年来,安欣一直郁郁不得志,在警队中也是格格不入,成了另类,在李响和陆寒之后,他再没有朋友,更没有了战友,甚至不时地还要遭受同事们的冷嘲热讽。
但是安欣依然顶着一头的白发,一如既往地昂然走着,正如一个骄傲的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