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三国演义》所言,刘备破黄巾于幽州、解兵围于青州、败张角救董卓、助朱儁斩张宝、破宛城退贼将,在黄巾战中可谓是不世之功。
黄巾平定后,刘备却是不得除授,后因郎中张钧助刘备状告十常侍卖官鬻爵,方才得了个安喜县尉。
然前文已然有过分析,刘备所参与的黄巾战役,皆不见于史。所杀之贼将,亦皆是虚构。
而参《三国志·先主传》所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正史中并未提及刘备「不得除授」之事,且刘备封官「安喜尉」并无不妥。
首先,从官职等级而言,以曹操、孙坚、刘备三人为例,做个简单的对比……
先说曹操。参《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年仅二十岁,便被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帝都区公安局长。后迁顿丘令,复又征拜议郎。黄巾乱起之时,拜骑都尉,奉命讨伐颍川黄巾。
骑都尉,隶属光禄勋,掌监羽林骑,秩比二千石。黄巾之后,曹操迁为济南相,相当于一郡太守,秩二千石。
汉代官员秩以万石最高,其下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以及比二千石……,换言之,曹操的官阶在论功行赏后,仅是提了一级而已。
再说孙坚。参《三国志·孙坚传》载,孙坚少为县吏,年仅十七岁,便因讨贼而被府召署假尉,之后又历任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历佐三县。世人称道,吏民亲附。黄巾乱起之时,被朱儁表为佐军司马。
孙坚由秩不过四百石的县丞,破格连升,因为孙坚此时已是名声在外。
且孙坚在黄巾战中确是所向无前。宛城之战,孙坚率先登城而敌破,最终因功被表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即军司马,大将军属官,秩比千石,不过另领营属而已,类似于如今的独立团团长。
但说到底,也只是由副团长升为团长,提了一级而已。
综上所述,在黄巾之前,孙坚已是作为县丞历佐三县,曹操更是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而刘备虽是宗室,但却是起步晚、起点低,此时由一介白身擢升县尉合情合理。
譬如孙坚当年亦是因平定叛乱,而拜为盐渎丞。
参《三国志·孙坚传》载,‘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是岁,熹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
可见,孙坚的经历与刘备亦不过大同小异。换言之,刘备的入仕之路并无隐情。
其次,以实际功绩而论,刘备在黄巾之战中,究竟功在何处……
《先主传》仅是言道「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并未涉及具体内容。而鱼豢的《典略》对于刘备的入仕则是另有说辞……
其言,“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
依据《典略》所云,刘备的功绩来自于「张纯平叛」,而非黄巾之战。
而参《后汉书·乌桓传》载,‘中平四年(187),前中山太守张纯畔,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遂为诸郡乌桓元帅,寇掠青、徐、幽、冀四州。五年(188),以刘虞为幽州牧,虞购募斩纯首,北州乃定。’
换言之,张纯的反叛时间是在187-188年间。
如此《三国志》与《典略》之叙述叙述,在时间上则是出现了不一致之处。
参《后汉书·灵帝纪》载,“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起义虽以冀州为主,东线颍川、汝南、南线南阳宛城为辅,但同样波及幽州广阳一线。
而广阳即与涿县相邻,必会波及刘备的家乡。
刘备理应不会引颈就戮。否则平原刘子平是如何知晓刘备武勇,刘备又是为何出现在青州平原,而那青州从事是否即是邹靖?
参《后汉书·应劭传》载,“中平二年(185),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北军中侯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
又王粲的《英雄记》载,“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共同追击胡虏。”
虽未提及时间,但下文却有「公孙瓒除辽东属国长史」之载。
又参《三国志·公孙瓒传》载「公孙瓒除辽东属国长史」发生在中平二年(185)之前。而《英雄记》又是依时间顺序记述,故「公孙瓒与邹靖追击胡虏」理应发生在前。
换言之,邹靖应是凭黄巾之功,由破虏校尉擢升为北军中侯。在此期间并无任职青州之载,故《三国志》与《典略》所述应是两件事。
但通过《三国志》与《典略》的不同载述,其背后或许隐藏着另一种可能……
参《后汉书·百官志》载,「北军中侯一人,六百石」;又载,「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可见,邹靖的破虏校尉,应属二百石的杂号校尉,否则刘备如何以白身归其麾下。
又参东汉兵制,校尉通常统领人数在2000人左右。
面对能够轻易攻破幽州治所,杀死幽州刺史及太守的广阳黄巾,邹靖军能否抵御住,至少正史中并无载录,甚至184-188年间,幽州刺史的任命亦存在时间空缺。
而广阳黄巾的结局如何,正史亦无相关载录。
然《后汉书·刘虞传》载,‘四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余万,屯肥如。’
张纯等能够聚众十余万,寇幽、冀二州,或许亦与广阳黄巾之残余有所关联。
且无论曹操、孙权,无不有叔伯兄弟从旁辅佐,此在世家门阀林立的社会司空见惯。
然刘备作为宗室成员,史书中却未见其亲属宗族之相关载录,或许是多数死于当年的广阳黄巾之乱中。而刘备及其属从初入战场,亦是不敌广阳黄巾之冲击,被迫与邹靖主军分离。
向南逃至冀州、青州一带,因与邹靖主军分开,故并未获得封赏。
但刘备在黄巾平息后的一两年间,频繁在宗室间游走,寻求机遇。而平原刘子平或许亦是宗室成员,趁张纯反叛之机,向青州从事推荐了刘备。
且《典略》载刘备「为中山安喜尉」或在中平四年(187),而非平息张纯之后。
《刘虞传》有云,‘纯又使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频繁钞略青、徐、幽、冀四州。
刘备或许因抵御张纯叛军有功,而被安排在安喜县,定点抵御张纯军钞略。
《后汉书·贾琮传》载,‘中平元年(184)……有司举琮为交址刺史……在事三年,征拜议郎。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
换言之,贾琮被任命冀州刺史应在中平四年(187)之后。
刺史监郡、督邮监县,督邮与刺史虽无隶属,却皆属于监察体系。
故朝廷「更选清能吏」的旨意亦应是随贾琮一同下达至冀州各郡,自然包括中山安喜县。又《典略》曰,‘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
进而推之,刘备鞭挞督邮,弃官亡命的时间应是在中平四年(187)之后……
因《先主传》随之云,‘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
可见,两件事时间间隔很短。而黄巾起义后,何进共有两次大募兵。其一,《后汉书·何进传》载,‘中平五年(188),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
其二,《资治通鉴》载,‘中平六年(189),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
前者是灵帝生前,后者是灵帝崩后。
又《先主传》引注《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即刘备曾跟随曹操至沛国招募兵众。
刘备在弃官亡命后去了京师洛阳,毕竟「鞭挞督邮,弃官亡命」不是小事,需要上京疏通关系。
又《孝灵帝纪》载,“中平五年(188)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征为典军校尉,故「还沛国」招募西园军卒。而此时的刘备亦在京都参与了募兵事宜,先后随曹操、毌丘毅至地方募兵。
故刘备「丹杨募兵」的时间应是中平五年(188)。
因为如果将刘备「丹杨募兵」的时间设定在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后,则无法与《英雄记》所云时间线对应。
再与《先主传》中「顷之」结合,刘备鞭挞督邮,弃官亡命的时间亦应是在中平五年(188)。
而《刘虞传》载,‘五年(188),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
又《灵帝纪》载,‘五年(188)十一月,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
即刘虞上任后,张纯叛军再无力钞略青、徐、幽、冀等州郡。
而如刘备一般,因抵御张纯叛军,临时上位的县尉武官,至此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被上官「沙汰」,故而刘备能够预先「疑在遣中」。
否则以刘备宗室人脉,何必行那「鞭挞督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