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课

军训完后回到学校恰好是国庆节长假开始。张木涵跟几个大学室友一起去爬了长城,长城的确气势磅礴,不过长城上的游览人群气势更加惊人。在人群中缓缓前行了一个小时,张木涵就感觉痛苦不堪,实在受不了这嘈杂拥挤的环境,感受不到一点爬长城的乐趣了。想着本可以在学校草地上晒太阳,何苦来这观赏人群。架不住室友的热情,只好继续前行。等到回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的八点了。

大都市的生活果然在晚上更加丰富。到学校门口时,路上行人不断,门口还排着一长串卖小吃的推车,卖着各类烧烤小炒,空气中弥漫着孜然、辣椒等调料的香味,偶尔摊贩还要吆喝着几句:“烤冷面,烤猪蹄,炒河粉……”,恁是想让香味和声音侵入路人的各个感官中,直直地勾引到摊位上去。张木涵看到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在高等学府旁边毫不违和地自顾繁荣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学校的围墙像是把学生的生活分割成了两部分,围墙内是学术,围墙外是吃喝。大学生的生活被生意人照顾得何其舒服呀。

张木涵最喜欢吃这里面的烤冷面,之前室友偶尔约她也愿意出来吃,不过并不会经常出来,主要还是因为张木涵不喜欢太过喧闹的环境。一到这类环境中,张木涵就不自觉地紧张,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挤压自己的身体,透不过气来。张木涵想着要改善自己的这个状况,所以慢慢地会接受室友的邀约出去玩。但是若需要一个人出去的时候,张木涵会从决定出门的那一刻开始就感到不安起来。张木涵早已下决心要改变,即使不喜欢也会强迫自己去接触。

因此,在国庆放假期间,张木涵几乎每天都会出门,大部分都是跟着自己的一个室友王倩。此女十分热情外向,也绝对承袭了东北人的直爽性子,而且特别愿意尝试新鲜东西,每天给自己安排好多活动,很少安静下来。跟张木涵出去玩了一次,却不觉得话少的张木涵无趣,反而更加黏着张木涵,经常拉着张木涵说个不停。

听说东北的女孩看你顺眼了就是最好的朋友,看不顺眼了说不定直接动手。张木涵以为王倩以前在老家肯定每次跟人讲话都是棋逢对手,那场景就像机关枪互相扫射一般,谁也不愿只听谁的,而现在她在自己面前乐得有人倾听,因此才会缠着她。而事实上,王倩之所以黏着张木涵是出于自己的感情私心。

王倩是东北辽宁人,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境还算富裕。本来有一个小她一岁的妹妹,姐妹俩感情特别好,每天都黏在一起。可不幸的是,妹妹在9岁的时候因为一场严重的流感去世了。这在当时对王倩的打击很大,父母也再没要过小孩,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王倩一个人身上,才让王倩慢慢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王倩跟张木涵待在一起时,发现张木涵就跟小时候自己的妹妹一样,不爱说话就是一直听她讲话。而且看到张木涵这小个子,瘦瘦的,小圆脸上总透着一副阴郁的神情,就会产生想要照顾她的冲动。

张木涵跟着王倩去看电影,吃麦当劳,逛故宫,参观国家博物馆,带给了张木涵很多的第一次。北京这座城市在张木涵心中熟悉温暖了起来。而张木涵内心对王倩也很是感激,能有一个熟悉的人在身边陪着自己会感到安心许多,而且真能感受到自由的快乐,没有学习压力,也没有负罪感。

总之,张木涵的大学生活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也缓慢地在朝着自己内心渴求的方向改变着。

假期结束后正式上课。几天的课上下来,张木涵发现大学的课程和学生对待上课的态度都是极为自由的。除了几门主课,其他的课都是选修课,一般主课会要求高一些,期末还会安排考试,而选修课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兴趣,上课比较轻松,若是碰上有趣的老师会很受欢迎。有些任性的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或者需要早起的课则干脆缺席,只要不碰上老师点名倒也无事。

M大属于文科类高校,所以全校学生都会选修一门语文课,不像别的理工科类院校连语文课都没有。有一次张木涵的一位学理科的高中同学就抱怨说每天都学一些公式推导无趣得很,于是偷偷跑到隔壁的大学听语文课去了。反正不同学校都会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学生喜恶参半。张木涵在高中仅有的二三好友也在北京读书,偶尔也会跑去参观他们的学校,感觉上各有不同,看上了一家的食堂,又看上了另一家的图书馆,各有千秋。

给张木涵上课的语文老师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有股书生意气,也流着一股浪荡不羁。一来就兴高采烈地给学生分享他在厕所里看到的佳句,还饶有趣味地揣摩句子主人的经历。然后一个劲地让学生也分享看到的有意思的句子。他说生活处处有惊喜,要学会观察和感受。

有一个男生被叫到时,很开心地分享了在微博上刚兴起的一句话:“帅的人已经起床,而丑的人还在沉睡”。老师对着其他同学重复了一遍他的话,问他,“那你是你们宿舍帅的那个吗?”男生笑了,“嗯!因为我的室友们到现在都还没来!”......

这位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妙语连珠。一旦与某位同学谈论某观点勾起了他的兴趣时便要穷追不舍下去,两人你来我往仿佛整个课堂只剩下他们二人。这种情景让张木涵有点相信网上的一句话来:“清华出傻子,北大出疯子”,这位老师确实有点疯子才有的谜之执着。

这位老师用了一个多月讲《伤逝》——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这篇小说从写子君与涓生排除众难为爱奋不顾身开始,后来爱情在生活琐碎中逐渐破裂,最后子君含恨而死而涓生亦是伤情悔恨。

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写这个故事。张木涵觉得小说为了表现封建时代爱情的悲剧性才让子君走向了死亡,可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看来,一段破裂的爱情只意味着一段经历的终结,却不可能是一段人生的终结,人生远比一场爱情长远得多。因此,张木涵改编的故事里,子君没有死,子君和涓生最后活在了两个不再有交叉的平行世界,各自有了不同的追求。然而,老师只给了及格分。张木涵寻思着老师也许不喜欢自己这个平淡的故事吧,可是张木涵自己很喜欢。很多行为看似壮烈深刻,却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当然,张木涵自己从未经历过什么爱情,只不过以前很喜欢三毛,但最后三毛在荷西去世后选择了自杀,让张木涵很不解,对此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除了语文课这段插曲,张木涵还发现M大的一个上课特色:逢课必要组队,小课堂三至四人一组,大课堂九至十人一组,而且组队必要做课堂展示,有做专题汇报,有做采访调查,也有拍摄小视频的,总之一轮课上下来,有的组员成为了PPT高手,有的成了演讲天才,有的成了视频剪辑高手,有的成了摄影高手,有的练就了演技,有的成了资料收集能手,有的成了外联访谈能手,还有的成了专职写课堂展示文稿的。

这一特色实在是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质的推进。不得不去寻找队员,不得不让自己有一门技术伴身,早早地让学生们明白团队的力量和技术的重要性。学校在这点上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摆脱大学之前那种“一人学好全家不愁”的心态吧,同时提前感受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模式。

然而,一开始却愁煞了张木涵。不得不与别人产生关系而且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两点对张木涵来说是极为刻薄的挑战了。张木涵并不是不想和别人有交集,只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感觉自己还很木讷,恐怕会遭人嫌弃。幸好身边有王倩,大部分课程都是王倩拉着自己去找队伍。然而也有一些课是老师随机挑选组成的队伍,张木涵则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应付。

在团队讨论的时候,张木涵很少说话,只偶尔发表几句观点。但张木涵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团队讨论往往都会从一开始的混乱演变成几个主要人士的争论最后由最有说服力的一方终结。一般参加终结战的组员大多数性格有些强势,而且能言善辩,提议虽然不见得有多好,但思维敏捷,在最开始的混乱战中能很快汲取一些别人的想法并用来完善自己的提议。仅参加混乱战的组员要么见到自己的想法被他们融合进去也就满意了或者真觉得别人的提议比自己好也就放弃挣扎了。

团队讨论大抵由这两场战斗组成,最后顺利地赢来了战果并诞生了一位组长。不过也有一些团队由于终结战上各方势均力敌,又不想为团队做出牺牲的,就会无休无止下去,反而让整个团队夭折了,有些则会设置投票环节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张木涵一般在这种多人团队中只会参加混乱战贡献观点,以及最后不得已设置的投票环节。

团队中划水的和搭便车的也有,但遭到别人明显的嫌弃也是肯定的。毕竟在学校大家没什么利益关系,所以大家有一说一绝不姑息,划水的人要么被踢出团队,要么会在课题展示的时候重点突出一下他微乎其微的工作量。这种纯粹的团队关系,减轻了张木涵一开始的心理压力,因为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便能被团队承认,无关于你的性格还是其他的什么。

随着次数的增多,张木涵渐渐适应了此类协作模式,遇到熟悉的领域会主动担起主导的角色。特别是在专业课上,由于张木涵学习能力强,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可信赖的角色,组员也很愿意听从张木涵的建议。张木涵的信心便也增加了不少。由于与别人的交集越来越多,认识的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偶尔会聊上几句,张木涵对自己的这种改变很欣慰,自嘲从以前的人际绝缘体变成了半导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