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余华的《活着》,以一个老年人的回忆,娓娓道来,福贵的一生,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中,阅尽生活的跌宕起伏,直观命运的悲欢离合,当一个人活着,赋予活着本身的意义,更多的展现着活着这种状态下,引发对活着的更多思考。

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在学生时期第一次接触阅读余华的《活着》,总感觉故事的凄凉中有一种夸大,生活的悲凉何以如此之深,让一个人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人到中年,从幼儿、少年到青年,当经历了人世间的诸多悲欢离合,上有老、下有小,更多的在风雨中的无助,迈过坎坎坷坷,才算真正开始读懂“活着”的意义,再读余华的《活着》,有了更多的共情,也有更多的思考。

也许出身农村,乡土社会最注重的就是乡土观念,对乡土社会有着更多的感触,也对活着有了一层更少的体验和理解,人活着,不只是为自己,也有着活着的责任和义务,责任没有尽完,义务没有完成,只能活着。

农村里有句老话,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定数,生有时间、死有地方,一个人的生命未尽,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无可奈何。

透过群体看生命,透过生活观活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