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留个影02:《林家铺子》(茅盾著/陈芬尧评)

《林家铺子》茅盾著/陈芬尧评

1.

网上买得这书,纯粹是偶然。班级在进行名著阅读,网上找书,忽然看到《林家铺子》茅盾著陈芬尧评那样的字眼,心头一震,于是买了下来。

当然,我所以买它,并不是奔着茅盾书去的。老实说,对茅盾的书,没有多少好印象。不说小时课本里读到的刻板象征的《白杨礼赞》而今又回到新教材中所产生的莫名惊诧,单是曾有的记忆——自考时选择《茅盾郁达夫研究》而必须死记硬背带给我的痛苦,就足使人感冒的。

2.

是因为陈芬尧的名字。记忆复苏,找出当时所写的: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里,在酱缸一样的制度和文化面前,儒家、道家和佛家所思所为,是截然不同的。儒家很有柔韧度,以以天下为己任的借口,堂而皇之地去迎合和苟合;道家则显得很绝望,经过一番尖锐地批评后,站于路边,对这个世界闭上了眼睛,以消解自我来回避矛盾、躲避这个陷于无解的困境;佛家以洞达的眼看清颠倒的世,遂积极地去重构一个崭新的世界,又以毅然决然的姿态,毫不利己而又坚定不移地“活”在当下,不融入也不离弃,超然而又默认地生活于悲苦的红尘里。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事的磨砺,感悟的深入,我似乎越来越对佛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对佛有新的理解。假如说,世界是颠倒的,无解的,不可拯救的,那么,又有什么寄托以改变于它吗?又有什么批评以触动于它吗?又怎么去融入怎么去离弃呢?无疑地,只有在心中重构一个值得为之献身和付出一生的世界,只有以不离不弃地态度以存身于斯世,才使此存在者的人生过程显现意义,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内心也由此得以慰藉,一生无悲苦也无怨尤。君将何以自处?倘有相问,则该如何回答呢?听了崇仁镇中陈芬尧老师的讲座《在大师的光照下:感兴趣于茅盾以及对自己语文教学的影响》之后,或可有以应之者。陈老师虽如予者一般,是区区的初中语文老师,但他20年来,摒绝浮华,甘于平淡,涉足于精深的学术研究之林,执着精进,写出许多高质量的茅盾研究论文,在茅盾研究领域,虽高校教师也不能及,近年出版专著,为我市唯一一位茅盾研究会会员,茅盾研究会理事。他让我想起了民国时的许多大师,如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也算区区教师,但学问精深,于教学之外,孜孜不倦,别有开拓的领域,斐然有成。他们的研究和成就给人启示:一个语文老师未必一定需要吊死于应试这个朽木烂枝上,也不一定要在制度的窠臼里自残自虐,大可以自辟桃源,另构世界,用锐意的进取心,“术业”得专攻,拥有一个大自在,收获一片新希望。(20130602)

我不记得当时听讲座后,有没有向他做过请教,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更想不起他的模样。但他的讲座,我是深深地听进去了。我觉得自己可能比较喜欢陶渊明,陶渊明的诗以及相关的研究是可以涉足的,于是一本一本地买陶渊明及其研究相关的书,积今已有三十多本。可惜,后来情况有变,环境有变,甚至变得没有时间,没有心思集中想问题,更没有心情细读陶渊明研究有关的著作。

3.

陶渊明对原有内容做过改写的努力,比如我们熟悉的《咏荆轲》,对《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的事迹,作了裁剪和加工,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像《咏山海经》中对夸父逐日的故事也做了新的诠释,对被批评为“不自量力”的夸父追日的结果有了新的看法:“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不但分不出胜负,更重要的是“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歌颂夸父的死所带来的贡献和影响。总之,是对原先有的题材和内容,做克制性的演绎,蕴含了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茅盾也有类似的作品。像《大泽乡》,是对《陈涉世家》的改写,而本书所收的《豹子头林冲》,是对《水浒传》部分内容的改写。

《大泽乡》是以将尉的视角展开叙事的,他们两人的心理变化贯穿整个故事,而《豹子头林冲》则以林冲为视角,以他的心理来展开叙事的。杨志的人及事,均纳入了林冲的心,成为比较和反思的一个对象。对于杨志的否定实际是对林冲自己的历史的否定,也是他对未来新的考虑和选择。他通过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在其中找到新的位置,而梁山泊“更需要一颗伟大的头脑”,更为接下来火并王伦、扶曹盖为梁山之主,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豹子头林冲》里茅盾的改写,表现在哪里呢?

(1)材料做了重新的调整和组合,故事情节更为集中,有限的时间展现清晰的心理变化;(2)叙事的视角“更新”了,以林冲为视角展现了林冲决定梁山和他自己未来走向时那颗丰富而复杂的心;(3)林冲的形象改变了:不再是优柔寡断、游移不定,需要吴用不断刺激和提醒的那个林冲,而是成为有清醒认识坚定意志,并有大我思想的人。

这些改写都值得学习,也可以模仿,或许能得其一二的,而像鲁迅的《故事新编》和王小波的《唐人故事》,虽有古代材料来的,但前者思想高度不可企及,后者内容的改编尤其是古今的熔铸,令人叹为观止,只能高山仰止,不敢有学习和借鉴之心的。

4.

在这书里,陈芬尧老师从“阅读指导”到“详细批注”,再到文后的“美文解读”,是做足功课的。

像《呼兰河传序》,整整一页的篇幅介绍了萧红的生平和茅盾写序言的背景;旁批有十七处,用红字标示,有段的作用说明,如“开篇交代了决定这么走,又怕这么走,愿意忘却,又极其愿意再温习一遍的矛盾心情,定下了感伤的感情基调”,有加点词和划线句的欣赏与解析,如对“而这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却不忍轻易忘却”这一句,批注道“这种复杂的感情主要出于人性、人情的共通和对于一位才女早逝的感叹”,要言不繁;篇末有大半页的“美文解读”,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和作品的地位(价值),有具体的总结、宏观的把握,也有内容的拓展,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5.

因为时代的距离,有些文章比较有隔膜,像《五月三十日下午》、《雾中偶记》、《雷雨前》等,所以读时,往往缺乏耐心。这时陈老师的导读和批注更为重要:借此可以判断需不需要读;是不是可以省着点力气读,因为有批注,读批注可代读原文;如果想要更细地读,或者真想将文章读懂,背景介绍、主要内容及其主旨的说明和提示,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6.

写这篇读书笔记,不是因为想要作什么推荐,只是觉得假如没有陈老师的批注和解读,我或许不会怎么去看,——而像这样紧跟着时代,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书,倘若没有助读内容,也许看了也未必能读懂多少的。

因此,码字若干,写些零碎的感想,并对陈老师发挥专长、费心耗力而作此点评与解读的善心和用心,深表钦佩,遥致敬意。

   (书山花开  2018050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多久都没有写过文章了?我问自己,却得不到一丝的回应。 现在打算写文章,是因为要写书评。以前看完书,看完就看完了,没...
    青桔梗阅读 129评论 0 0
  • 我在月光下赶路 长街寂寂,除了我的脚步 其实我不过是为了 从夜赶到明 从明赶到夜 走累了就在花下 安静地哭 夜的画...
    李榆阅读 648评论 18 15
  • 在过几个小时,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在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向朋友圈的各个群,各个微友送上新年的祝福!祝微商的朋友越做越大...
    大可姜阅读 299评论 0 0
  • 分析 这是个典型的动态规划算法问题,你能确定的只有当前的可能1步或者2步,加上以后的可能走法。以后可能的走法就是递...
    Stroman阅读 6,517评论 0 1
  • 看个动画片。从下载到准备看每时每刻都想分享给他。 输入框打完删了打完退出。真是够了。 散伙了说这是不是不检点。没有...
    0401阅读 177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