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滴滴打车事件炒的纷纷扬扬,今晚想写点东西,发表一下看法,发泄一下民愤,提高一点民智。在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我常关注的公众号《请辩》,号主是蔡垒磊,对整个件事分析的很透彻,疏导我们正确看待此次事件。如果你时间允许,可以添加此公众号关注,文章篇篇经典,分析解剖问题透彻,提高读者认知能力。此事件所折射的一些东西,我所发觉的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这个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活动危害性还是有的。特别在外出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把风险降到最低点,不要和陌生人随意搭讪,文明出行,接人待物把控分寸,不贪图小便宜,遇难时科学求助,不用过激的言语攻击别人。
政府加强监管,允许企业犯错
整个事件,滴滴打车处理问题过程处处被动,彰显出应急机制不健全,相关利益部门借此机会想搞垮滴滴打车。顺风车业务扰乱了出租车以往垄断市场,竞争也一定程度方便了民众,如果出租车服务做的好,顺风车业务还能兴起吗?通过此事件,如果民众还选择顺风车,更能说明以往我们的出租车整体服务是多么差。政府只能加强监管,不能行政取缔企业,经过竞争让市场决定他们的存亡。如果政府为了一时平民愤,让失去民智的民众左右了政府部门的决策,最终伤害的还是民众的利益。不清楚交通运输部门通杀滴滴打车的意图。
在交通部门严管下的出租车和长短途客车,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盗窃抢劫勒索的案件少吗?也没发生如此大的讨论。当年我第一次出去跑业务,坐大巴被小偷盗窃,车上只有我自己不知道,当小偷下车后,我想报警,大家都劝我说报警没用,也只能无奈的忍受。
网络舆论对民众影响
快餐文化的盛行,复制粘贴成了我们朋友圈的文化沦陷现象,我们习惯于娱乐,习惯于传播,也不自觉成了真真假假事情的传播者。带有片面性的一篇文章下,不理智民众的评论占据了绝大数。关闭滴滴打车的口号充斥整个评论区,讨伐愈演愈的烈,让我看到民众失去理智的可怕。可能大家在朋友圈里,转发过,或者见过一个寻找丢失高考准考证的启事。在高考前高考后,甚至离高考时间还远着呢,可笑的是年复一年转发此启事。还有一个是寻找丢失钱包的启事,还有一个转发发红包,不给死全家的毒誓,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此类信息被广泛转发,一个少有理智的人,就能分辨出此类信息是假信息。提高民众的辨别事情真相的能力,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更是政府部门的一项政治任务,不然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