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庭关系和谐吗,是不是单亲家庭?”
前两天,一个朋友被家里安排相亲。这是提到人她问的第一句话。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突然发现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好与不好的指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可以暂时用原生家庭这个词来概括。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新生家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找对象时,首先会想到词。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人会慢慢变成什么样的人。
荣格说,人是观念的产物。
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初认知世界的观念,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若不经思索,那么我们很可能活得像父母。
活的像父母,这是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影响。活的像父母其实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活的像父母身上折射出的影子。最开始接触世界,获得的直觉。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多面的,可能是性格上的某种缺失。可能是丧失了某种爱的能力。但我觉得真正可怕的,是没有了自我,且不敢直面自己。
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未经探索,已然按照一个模式在前行。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一个敏感早熟的人,骨子里一定是自卑的。留守儿童也许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它越来越懂得察言观色,越来越懂得如何悄无声息的被贴上乖巧听话的标签。从而安安稳稳的生活。
父母感情不好却没有离婚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许也是个很敏感的人。因为他从小便懂得如何在父母之间周旋,如何不动声色的扮演好父母岌岌可危的感情纽带这样的一个角色。成熟懂事也许正是这类孩子被贴上的标签。
但如果真的可以,谁又不愿意做个小孩?我想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吧。天真的年纪就该纯粹的生活,而不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去感知身边的人和物。
叔本华说过一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
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这段话听着似乎不着边际,和原生家庭不沾边,但仔细去思考。你会发现,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初始影响。孩提时代留在自己骨子里的性格特征。
有时候,我会去想我们其实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有时候,又会觉得,还尚早,可改变。
改变基于什么?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