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刀锋》有感:如果人生的尽头没有奖杯

人们做决策,总是得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自己面临的约束。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当下人们大概率会及时行乐。如果生命存在轮回,像宗教里面提到的那样,这一世的善是下一世的甜,那么人们大概率会行善积德。然而,对于人生尽头的认知,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这导致舆论和媒体能够引导大家的认知。我们寄托的效用实现,是在未来,多远的未来,还是在当下,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其实都无所谓对错。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交流了人生尽头是断点还是连续。从数学的美感来看,人生的尽头应该是连续的。《寻梦环游记》里提供了一种“连续”的具体实现方式:肉体死亡之后,人是随着这个世界记住自己的人一点点消失而消亡的。

拉里追求精神上满足的人生,伊莎贝尔追求富足物质的人生;拉里追求的人生是自我满足,伊莎贝尔追求的人生需要社会给予认可。毛姆塑造的两个人物,综合综合就很像生活中的我们。他们既不是标杆,也不是反面教材。就像书的结尾提到的,这些角色“无不如愿以偿”,他们都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下,活得很好。

关于人生的杂想,不妨来听一听“一只诸葛”(该栏目在小宇宙APP上可收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