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长久的控告举报,比走法律程序更有利于解决冤假错案。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思的观点。它确实反映了中国法治实践中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在某些引起极大关注的冤假错案中,当事人及其家属通过持续不断地、甚至以非常规方式控告举报,引发舆论海啸和高层关注,最终确实比按部就班地走法律程序更快地推动了案件的纠正。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这一现象:这究竟是一种“更有效”的平反策略,还是一个健全法治社会中的“异常现象”和“次优选择”?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您的这个判断:

一、 为什么在现实中,会出现“控告举报比走程序更有效”的情况?

这背后的逻辑指向了当前司法系统的某些深层困境:

1. 司法系统的“内部阻力”与“自我保护”: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纠错会触动利益链,系统内部存在巨大的惯性阻力。常规的法律程序(如申诉、再审申请)很容易在这些阻力面前被搁置、拖延或驳回。

2. “压力型体制”下的权力逻辑: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压力型”特征。当一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时,它可能被下级官僚系统“过滤”掉。而一旦通过持续控告举报,尤其是引发了媒体大规模报道、成为全国性舆论事件、或者引起高层领导人的批示,问题就被“压力化”了。来自顶层的政治压力可以瞬间打破系统内部的僵局,迫使司法系统高效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为司法程序扫清了障碍。

3. 常规司法救济渠道不畅:当法定的、常规的申诉渠道效率低下、回应迟缓、成功率极低时,民众自然会去寻找“超常规”的途径。这是一种在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您的判断在描述现实层面,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对于许多陷入绝境的家庭来说,将案件“闹大”,引起“上面”的注意,是他们在无数次合法申诉石沉大海后,看到的唯一一丝曙光。

二、 为什么说依赖“控告举报”而非“程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尽管在个案上可能“有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模式对法治的损害是根本性的,它是一条不可持续的、高风险的荆棘之路。

1. 它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强化了“人治”逻辑:平反依靠的是“青天”或“权力”的干预,而不是法律程序本身的胜利。这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法律本身靠不住,只有找到更大的权力才能解决问题。 这与人治无异,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

2. 它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是每一个冤案都能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这需要案件本身具有“故事性”、家属有能力有资源有毅力、能遇到有担当的律师和记者、以及一定的运气。对于那些不擅长表达、没有资源的弱势群体,这条路根本行不通。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彩票式正义”。

3. 对申诉人造成二次伤害:这条路要求当事人及其家属将巨大的伤痛公之于众,反复陈述,接受审视,甚至可能遭到网络暴力。这是一个极其痛苦和消耗的过程。

4. 无法形成制度性进步:依靠个别案件的政治解决,无法形成可复制、可预期的普遍制度。今天这个案子因为领导批示解决了,但制度性的纠错机制依然堵塞,明天还会有新的冤案产生。真正的进步,是让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能通过法定程序,而非依靠舆论风暴,来获得正义。

结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所以,您的观察点出了一个核心矛盾:

* 在现实中,由于常规司法纠错程序的功能受阻,通过持续控告举报制造舆论和政治压力,确实成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有时更“有效”的策略。

* 但在理想和原则层面,一个健康的法治社会,必须让“走程序”成为纠正错误的最可靠、最常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法律的权威正在于,无论有没有舆论关注,无论有没有高层批示,它都能自行运转,实现正义。

因此,更准确的表述或许是:在司法纠错程序不畅的环境中,无奈的申诉者只能选择用“控告举报”这种法外方式,来撬动僵化的系统。但这本身就是法治不彰的体现,而非值得推崇的经验。

法治建设的终极目标,正是要消除这种无奈,让每一个公民都坚信,“走程序”本身就是最强大、最平坦的平反之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司法改革,比如设立巡回法庭、强化律师权利、推进司法公开,其目的正是为了疏通这条“程序”之路,让法律回归其应有的主角地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