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这么一段“人生哲学”:
一般人思维: 1元X1元=1元
老板思维: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角 =10元
互联网思维: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分X100分 =10000分 =100元
当我们在传统的思维里苦苦挣扎,别人已经开始了用分享经济学+倍增学原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在奔跑。时代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可用旧眼光,看新事物。
哇~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
但身为一个活脱脱的互联网人,我表示完全没有这样的思维啊,也完全不敢有。
这特么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好么。
木木老贼作为一个纯种的理科生,尴尬症马上就犯了,简直是一脸懵逼。
这哪能这么算,这个我们小学就学过,就是乘法运算嘛,但是问题就出在它是带单位的乘法。
那么运算的时候,单位也是要相乘,只是这里单位误导了,所以产生了“神奇”的结果。
为了大家能一眼看明白,我再算一次:
1元X1元=1元²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角² =100(元/10)²=100*元²/100=1元²
看见了吗?什么一般人思维、老板思维、互联网思维,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很多人偏偏把这当成“人生哲学”,其实简单想一下就知道了。
这其实就是利用思维逻辑偏差来误导人的判断,再结合人类不爱动脑的惯性,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我们经常会自以为是的犯傻。
比如我们经常说:越是成功人士,睡眠时间越短。甚至把这作为人生奋斗目标。
但,其实并没有那一项研究证明这一结论。这就是我们经常犯的混淆因果关系,没错,那个所谓的“因”,的确是事实,那个所谓的“果”,也的确是事实。
但这两个事实之间,其实并无因果关系,只是把二个相关联的事放在一起,错把相关当成因果关系,谁说成功人士一定睡得更少了?
这就相当于说“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上大学,所以上大学没用”,傻不傻啊。
还有一种强行身份归类的,比如很多人看到”乞丐抢劫银行,致1人死亡“的新闻就会说”小心乞丐,乞丐都是坏人!“
但是“乞丐”和“抢劫银行”只不过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并不代表它们有因果关系。
这只不过是我们的懒得去思考,就是简单的进行一个属性归类,给乞丐扣上这顶“帽子”。这要按统计学来讲,也可以说是取样片面并且样品数过少,使结果严重偏差。
是不是很无知?但这样的事我们生活中还见得少吗? 这样的“帽子”我们经常到处扣,比如“农民工怎么怎么”、”上海人都怎么怎么“、”山东人怎么怎么“......
还有一种在我看来就是纯粹的悖论,也就是一堆歪理,看似有道理,其实就是胡搅蛮缠。
有一个电影叫《刮痧》,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中国爸爸给儿子刮痧,儿子背上红了一条线,被美国幼儿园的人看见,举报当地政府,结果被认为是虐待儿童。
在打官司的时候,美国儿童保育机构的人提出一个证据,证明这个中国爸爸不爱自己的儿子。
这个人证,是当年给孩子接生的护士。护士说,当年这个孩子难产,医生问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这个中国爸爸说:保大人。
据此,那个护士认定,这个禽兽般的父亲,根本不爱自己的儿子。
这个就是明显的歪理了,说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其实完全经不起思考和推敲。
还好这位中国爸爸的辩护律师思维够清晰,直接一席话就把那个护士逼下场了:
“如果当年他选择保孩子,你们是不是现在又要告他虐待妻子呢?你们医生问这个问题就不对。出于救死扶伤,就应该两个都要保。
你们问了这个问题,就表明这位父亲要放弃一边。不管放弃哪一边,都不代表他不爱被放弃的那一边。因为是医生给了他这个残酷的选择题。”
这个情节是不是很可笑?包括上面所有的那些毫无逻辑的现象是不是都很愚蠢?但偏偏是我们经常犯的。
现在很少人会去过滤信息,基本上大多人是来什么就接收什么,不消化不思考,不具备谣言或虚假信息区分能力,而且越是非常规的信息就越相信,其实很多信息很明显不对,但是人总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不过,我后来慢慢了解到,不是我们不具备分辨能力,而是我们“脑子”的问题,这导致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说白了就是懒。
面复杂的事物,我们是不愿意动脑子的,有个现成的观点拿来就用就行,多么聪明,这样省时省力。
所以说,我们聪明的大脑总是喜欢想方设法的偷懒,结果就让我们各种犯傻,甚至被骗,甚至被利用(网络暴力)。最后,变成别人眼中的”没脑子“。
应该说,不喜欢去思考是人之常情,试图将成功简单化也是人之常情,因为这样可以很舒服,我们可以偷懒。
而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觉的,它是对自己的思维展开思维,目的是去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标准。
简单点说,它是违背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方式的。
想要完全改变确实很难,这样的惰性每个人都有,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因为这是大脑进化到现在的结果。
但是,在木木看来,一些基本的思考还是要有的。
如果要说为什么,因为我不喜欢动不动就犯傻,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喜欢随随便便就被利用......不喜欢变得很愚蠢。
如果你也不喜欢,不妨这样试试:
首先,在碰到一个信息的时候,要思考它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说它的论题是什么,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
其次,这个事情的逻辑是什么,证据是什么?理由足够充分吗?
这一点是最关键的,理由是否能推出结论?逻辑上是否说得通?证据是否确实是真的而且和它是关联的。
比如一个事情明明有2种可能,偏偏给出虚假的两种选择,非黑即白;再比如强行把相关的因素解释为因果关系(例如:美女吃得更少)。
还有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点,就是总是故意给出一小部分真相,引导用户去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
比如有人说:”XXX老总连夜出国,事后公司大量资金不见,员工半年没发工资“。那么,大部分人肯定会想又是哪个无良老板干的。
其实事实是这样的:XXX老总是个好老板,连夜出国是去总部寻求帮助,而公司大量资金不见是另一位高管携巨款出逃。
另外,我们在思考时一定要多避免先入为主,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因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很多时候都基于大脑的偷懒“默认设置”。
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是我们所迷信的那些因果、逻辑等。并且,直觉是特别容易通过文字、情感调动的,这也是很多失实文章利用的点。
所以,遇事多问自己,多分析,多思考一下再下结论。
尽管,这样思维,我们有时候会不习惯,也不可能100%做到不让大脑偷懒,但至少下次碰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跟它们”干一干“。
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也绝对是受益终生的,不至于让自己在现在这样的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被利用,甚至是“变相”的伤害他人。
总而言之,警惕你偷懒的“大脑”,不只是单纯接收信息,不思考就下结论,不思考就盲从。
最后,来看一道小题: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整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你的答案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