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再向下要怎么写,哪些需要调整?哪些需要保持?
前几天我和别人聊起来我的日更,我说: 有可能有一两位读者受到一些启发,也有可能对Ta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事实如何,我其实也并不是很关心,因为那样我的心就会乱。
我唯一确定的是:我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那我的收获是什么?
ManagerUp框架里的书,要写出来后,我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懂了,否则它们就一直是我脑子里的一个个泡泡。
今天刷文章,看到一位“九边”作者也说的挺好:
有不少小伙伴问,如果想搞自媒体,但是也不知道写啥,怎么办?写出来没人看,又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思路就错了,从一开始就应该调整成:写作是为了学习和自我知识整理,别人爱看就看,不看就拉倒。自我提升和学习是第一位的,做自媒体是次要的,如果你总是尝试讨好读者,时间长了根本谁都讨好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保持学习,不断输出会刷新你自己视野的东西,这才是长久之道。
只有保持这个觉悟,才能一直有输出的动力,也不会随意被别人左右。而且也不怕内容枯竭,只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就一直有输出。输出多了,知识之间会产生关联,形成新的知识。总之可以做到源源不断。更重要的是,写的年头长了脑子也能变得条理很多,就算一直没人看,对自己来说也是百利无一害。
我觉得这是中肯之言,因为考虑以下情况:
①对于未完成的内容(假如你是写长篇、系列等),网络上的“别人”的评价本来就作不得准;
②你将来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比现在好;
③你现在的东西只是α版,将来还有β版,1.0,2.0.....收费版,你将来的内容质量肯定会比现在好;
谁家的孩子出生不是皱巴巴的?既然如此,何必特别在意这时别人的评价呢?孩子还没长开呢,这时候夸你不必当真,贬你也不用在意。
当你的阅读量上去了,人群覆盖有了,反馈意见丰富了,或者你的“产品构想”基本完成了,那时再主动、认真地考虑外界评价的事儿吧。
当然,那种纯粹“自嗨”式的写作完全没有“产品”意识,没有“用户”意识也不能提倡的。
我自己觉得当务之急是珍惜这段时间,去完成三个任务:
①把自己当作“用户”,检验自己的创作“产品”,你自己清楚标准,不要将就,对自己狠一点。
②(适当考虑别人意见)快速迭代,快速实现自己构想,测试,修正再迭代;
③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及时转换定位和赛道,这也是“探索期”最大的一个目的(或者收获),不要被沉没成本套牢。
总之,既要有”自嗨”的快乐,还得有“不将就”的坚持,这样我们才有真正内驱力,才能更有热情,才能不忘初心,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彩,才能拥抱一个热情的世界。
友友,您觉得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