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能用这个公式解释:
Y=α+βx+ε
这是现代组合理论(MPT)的基石公式:您的组合收益,等于躺在对标指数上睡觉的“被动”收益(贝塔β),加上凭本事赚来的“主动”收益(阿尔法α),再加上其他所有没办法解释和控制、语焉不详的东西(ε)。
不准确地类比一下,在麻婆豆腐中,豆腐是β,花椒是α;热干面中,捞面是β,麻酱是α。但是撒上花椒的豆腐不一定能变成麻婆;浇上麻酱的面条也不一定就是热干面,因为模型里还有个残值——“ε”,那个让“因”变不成“果”的东西。
在金融世界里,有一种宗教,叫做“追逐阿尔法”。阿尔法α,就是您的绝活儿: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早一点、看的准一点;或者先人一步找到下个趋势或者规律;或者您有一片野生小森林,里面能窥见的珍奇之物,草原上(公开市场)看不到。要做优等生,您需要一个“先手”(edge)。
这些“先手”,就是多因子模型中的“因子”们:能帮您拿下更大Y的利器,刘备的关张赵马黄。
但是任何模型都可能被现实推翻。也许有一天,您会发现几员大将不再给力,模型中的因子找不到阿尔法了。不过没关系,您总是可以打补丁——或者换将,或者加更多的因子,更多条件来挽救。
只是有个问题:挽救模型是有代价的。
如果您打了太多补丁,加入太多因素,您的模型就会变成一个极小众的,特殊得只能解释一个现象,或者一只股票,完全不能套做他用的鸡肋。如果一个模型解释力小之又小,那就是没有用。
更麻烦的是,“追逐阿尔法”还是个群体行为。尤其是在科技、数据、和算法横行的今天,任何阿尔法α,很快都会变成贝塔β。
更更麻烦的是,市场无形的手越来越无形,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监管领导的五指山里,得到小道消息,或者"edge"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您的秘密小树林正在被一个一个地夷为平地。
于是“阿尔法”被追逐进了一个死胡同。
因为游戏规则变了。在新游戏规则中玩耍老游戏,结果就是阿尔法α变成了独角兽,越来越稀缺;而贝塔β变成了唯一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ETF在无限膨胀,无比肥硕的指数基金们还在不断互相兼并。
如您所知,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当老母牛挤不出奶的时候,您再花太多力气追逐阿尔法α,已经变得很不划算。用“巴老师狩猎法”在越来越空旷的草原上狂奔,可能连肚皮都填不饱。
等一下,模型里不是还有个“ε”吗?
2
“ε”,就是那个“错误”。或者叫做“扰动项”。
它包含了所有不能被模型抓到的东西。比如人的行为偏差、偏好改变、博弈决策。这些东西没法用“因子”,或者线性回归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在模型的世界中是隐身的,您看不见。
他们不是刘备的五虎将,而是诸葛亮老师的孟获军团,不是正规军,没办法控制,但有时能决定胜负。
模型,在解释真实世界时,总是先要把“干扰”和“误差”杀死,或把它们变得越渺小越微不足道越好。
这当然没错——如果您做的是严肃精密、万不可错的活儿,比如电影《无名数》(Hidden Figures)(我觉得这么翻译比《隐藏人物》靠谱)中的高潮一幕:NASA把第一个美国人——格伦(John Glenn)老师放进地球轨道之前,格伦老师一定要凯瑟琳老师最后演算一遍,确定没有误差,才肯钻进火箭。
但是在社会科学,尤其是金融市场上,忽视“ε”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因为在这里,人类的行为、算计、决策的心理,才是永不消失的电波。
比如说风险偏好,Risk-On/Risk-Off,您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全球开启风险/避险模式”,虽然听起来就像个开关那么简单,但这一开一关既不在模型中,也不在α和β里。它们在模型中被“假设”杀死,但依然在市场玩家的思虑中,算计中,影响和决定着Y。
如果您试图用现代组合理论去解释它们,就像用天文望远镜去寻找暗物质,或者虫洞。虽然知道它就在宇宙中,但您永远看不见。MPT能帮您“计算”,但是不能帮您找到人们心中的“算计”。
阿尔法依然存在,只不过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它们集体躲在了您和我的“认知偏差”中。
真没办法抓到它吗?
3
当然有。别忘了人类有还有一种语言可以描述、捕捉和分析这种语焉不详的东西:
叫做博弈论。
还有它的亲戚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它俩可以帮您从干扰项中萃取出不那么随机,也不那么残差的成份,来给您的“Y”加分。
那些用模型、因果关系、或者因子只能解释成为没逻辑的乱纪元的现象,比如“乱世黄金贱”,比如“降准股市跌”,如果带上博弈论的眼镜看,这些“放飞自我”的行为,就都有解释:不过是棋盘两边在各自下注,提前赌最后“大多数人的共识”会是什么样子,而已。
博弈论怎么用?
它可以捕捉那个“大多数人的共识”形成的过程。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让您看到这个“共识”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斩首要“示众”?为什么一定要去菜市口?这是自古以来就上演的行为学:群众不仅要看到“斩首”,还要看到“斩首示众”。斩首的目的,不仅要让您看到罪犯头点地那一瞬间,还要让草民们知道:所有在场的草民也都看到了。
为什么情景喜剧要有背景笑声?中国好声音为什么要让现场粉丝挥舞荧光棒?综艺节目要有吃瓜群众做背景,因为当您坐在家里电视电脑手机前的时候,您一定会觉得如临现场,会被感染——就算您知道笑声是录好的,背景是PS上的。
人是社会动物,就像羊群一样,身体里有盯住别人的基因(在这里跟您讨论过)。
所以您为什么要关心主流财经媒体?不是因为他们的报道最靠谱,而是在市场里玩耍的人都知道其他玩家也在看。一个头条出现了,所有人都会默认其他人也已经被“头条”了。
凯恩斯老师说“金融如选美":在众多美女中,猜中了冠军,您就可以得大奖,请问您该怎么猜?
别猜您认为最漂亮的,而应该猜大家会选哪个。就算长的像凤姐(向凤姐道个歉),只要大家都投她,您就应该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港姐长的越来越遗憾,不是女孩子变丑了,而是大家变聪明了。
不管您炒的是什么,不要下注自己认为能赚钱的,而该赌“大家认为能赚钱”的,哪怕半毛钱都不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市场为什么涨跌?因为市场每天都在选美,场地就是彭博路透CNBC第一财经——您手机上的所有“主流财经媒体”。
“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您看到“关键数据出炉”、“重磅政策发布”这些头条时,只是看到了“斩首”或“选美小姐出场”这件事;接下来的“分析解读”,才能帮您:(1)确认“其他人”也都看到了;(2)判断“其他人”有了什么“共识”。接下来该怎么提前下注,您心里该有数了。
如您所知,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级博弈法”。
4
达里奥老师这样的老雀儿明白这一点(在这里跟大家讨论过)。您读历史,他也读。他把过去48场危机发生时的报纸头条,和头条后群众的反应,俩数据收集起来,做成模型。然后告诉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算法,不管您愿不愿意承认。
MPT理论并没有错,只是不完整。现在有了科技工具,捕捉到“ε”这个“新生代”阿尔法,越来越成为可能。
比如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分支: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或者叫观点挖掘、舆情分析。
略过技术细节,直接举一个应用例子:
当下的金融市场,关心而且永远只关心两件事情:1)利率水平;2)增长率。市场因情绪而动,而情绪需要一个“关键词”。当关键词变成“共识”,“事实”到底是什么,在短时间内就无关了。比如,就算美联储不停加息,只要“原因”是正确的(比如就业数据好),市场就升。反之同理。
今年金融市场的关键词,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通胀”,一个是“毛衣”。第一个攻击“实际”增长率(real growth),另一个攻击“名义”增长率(nominal growth)。
如果您还记得,第一个关键词开始发威,是今年一月份。美国就业数据的薪资部分,就像一碗粥里吃到一颗辣椒。随后三月份又冷了下去,四月还是没惊喜。但是,如果从“舆情”来看,后面如何已经关系不大了。因为“通胀” 这个故事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听众,“共识”正在积累。所以它一定会再次出现。
第二个关键词“毛衣”,不多说了,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这大半年的心情变化,对比市场表现,就能感受到了。
这两个关键词,还会陪伴您很长很长时间。讲真,一切才刚刚开始,您还什么都没看见呢。两个比较,“通胀”这件事,也许影响会比您想象中要大得多。
如果把以上变化视觉化,就是一簇一簇像花蕊一样的东西,每簇就是一个关键词,比如“通胀”,在媒体出现的频率。您会看到“通胀”这簇花蕊已经越来越浓密。
再放进您自己的机器里:F(x)=Y。用您的策略算法"F"理解语义,生成"Y"——那个您能看到的情绪,比如好,坏,积极,悲观,担心,或者无感。最后决定如何和“情绪”好好玩耍。
现在是近十年来最不稳定的市场。虽然全球没再发生2008年一样的集体泥石流,但用任何精密策划的策略去追逐“上一代”阿尔法,似乎都没啥用。因为这是个“情绪”的时代,新时代,您需要新工具来武装。
5
写这么多,实在是有感而发。博弈论是您在人世间这个大森林中游走之利器,无数道理都是相通的。
比如“科技”和“应用”这两件事。科幻小说中的很多事情,技术早已经能完全实现:这是个没人愿意说破,或者不想变成“共识”的现实。各种力量潜移默化,分出很多没必要存在的工序、流程、不算工作的“工作”——尽最大可能拖延技术实现的时间。因为人类需要和谐,和谐来自博弈。
《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虽然已经存在很久,但却死不了;虽然死不了,但也只能靠“维新”,在新与旧的博弈中才得以生存。
这件事会很有意思,慢慢跟您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