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短”的信息
这是一个碎片化信息时代。
现在谁还在看报纸?一想到报纸,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桌上的圆口茶杯、老花镜、还有稳定安逸的氛围。这显然不符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那年轻人都靠什么获取信息?微博、今日头条、朋友圈,还有视频短片。
等等,让我们先回忆一下那些不堪回首的当年,我们看的是什么。
还记得QQ空间和博客吗?
现在的QQ空间和博客仿佛沦为了男默女泪,通常主角是她和他的言情文高产区。
不管中心主旨是否偏离,文采如何,那时的文章篇幅都还很长。作者总是长篇大论,事无巨细的将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哪怕最后没有结论,但文章的逻辑还是通的。
而今大家所见的信息篇幅就跟女孩的裤子裙子一样越来越“短” 。
微博谐音围脖,一开始的宣传仿佛是让大家“织”微博,“织”这个字,带点匠心的意味。大概主创者是想让大家将话语精简出来,便于领会大意。
今日头条,头条新闻,新闻不再一篇一篇,而是一条一条。
至于朋友圈和视频短片,利用新媒介的消息更能让人迅速获取重点。
短有什么好处?看着爽,速度快,一目了然,都不用靠想象和推理就能知道内容。
短有什么坏处?看多了,更挑了,越发麻木,但是不看不行了已经患上了依赖症。
这些信息该突出的地方突出,不该突出让你看见的地方裹得严严实实,但是还得假装让你看见了,看清了。其实人家穿了打底裤。
不仅如此,它们还增加了根据用户喜好,分类筛选的功能,让你想看谁,就看谁,还能跟信息发布者互动,真是美哉美哉,怪不得大热。
最后博主呼吁读者转发一下,关注一下。你看过,动了下手指,这就算完了。全程脑子未曾工作过,仅仅是拿自己的观念和信息进行匹配,从而选择接受抑或是排斥。
如此舒适,如此方便,动脑分析的环节不断的被简化跳过。久而久之,你就这样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还会分析思考吗
扯开话题,先说说弹幕。
你一个人,吃着火锅,看着片儿,看到某处牵动你心,感慨如同熟了的羊肉片一样扑腾着翻滚上来,此时屏幕飘过一句就是你想说的那句话,当时你肯定激动的肉熟了都忘了吃。
想法重合就是这样的令人愉悦。而弹幕的兴起源于评论的被重视。
神评论,最右的大量出现说明,大家越来越喜欢看评论。以至于,你看到一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别人如何说。再后来,你开始搜索一个话题中所有的讨论,挨个观赏别人的观点,偶尔点个赞。
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你是真的想法跟别人一样。还是,仅仅是因为你先看了别人所表达的观点,认为他说的对,所以你才会也这样认为。
这两者显然有区别。
别人基于自己的立场跟经验,将一个问题分析推理出结论。你顺着他的思维模式,顺着他的分析,得出一个确实对他而言逻辑正确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并不是你的,对你而言,更或许是错的。
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懂。
懂得那么些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这些道理互相矛盾,根本就不存在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是否合适。
而是否适合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思考,去选择。
你的大脑是否还在每天运作,你还会分析思考吗?
并不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我们,而是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时代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总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段落,概括大义,理清文脉,揣摩写作意图,欣赏写作手法。吃的透透的。
数学课上,学习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老师仍然需要你了解正常得出结论的过程。
那时候的我们,总在问或是被问,为什么?
现在的我们,总是在问或者被问,是什么?要怎样?
不重缘由,只看结果。不看整体,只抓片面。
事情的完整性被隐藏,只流露出足以简单得出结论的片段供君打发时光。
有人开始习惯大言不惭的表达毫无论点的观点。
由此一群群莫名支持或是莫名反对的人就这样站了出来。
大家都匆忙忙的选择了立场。
这样一个时代。
选择了别人的路,谁为你买单
拒绝思考,拒绝大片的论点论据,径直滑到最后,只想获得答案。
哪怕这答案是错误的。你以为只要选择了别人的结论,就不用为自己负责。
你害怕承担责任,尤其当责任是由于自己错误的选择。
所以你放弃了思考,放弃了选择,依照一个又一个别人的完美理论活着。
可如何才能欺骗自己呢。
选择了别人的路,谁为你买单?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左右不了自己的感觉。
你会发现,思考的过程才是最愉悦的,它并不像自己想象的如此之难。
哪怕结果是错的,哪怕没有结果,这都是你自己想法的完整表达,是你创造出来的。
承担后果也会很坦然,很享受,并没有想象那么糟糕。
至少我可以保证,这会比你选择了别人的选择,更愉悦。
你不信我说的话?
那你真该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