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的学生里,总是遇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总是怯生生的,总是习惯一个人默默的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
他们不敢表达,即使有能力对答如流,他们也不敢举手,如果被人关注,他们会很不自在。
如果班里有人侵犯了他的利益,比如打碎了他的杯子,或者不小心把墨水儿洒在他身上了,还未等人开口道歉,他已经慌忙自己处理,生怕让别人感到内疚。
如果有人找他们帮忙,他们忙不迭的答应,甚至做的不好还要连连道歉。
他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愿寻求别人的帮助,宁愿多花费十倍的努力,也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有的老师和家长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给他们冠以“懂事”的标签。确实,他们从不惹事生非,不知道给老师和家长省了多少心,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对这类孩子,我更多的是感到心疼,因为他们长大之后极有可能成为“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上有个名称是“迎合型人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喜欢说“对不起”
三、不会拒绝别人
四、喜欢迎合他人
五、没有原则和底线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现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一、很少赞美孩子,总是打击孩子的家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需要赞美。如果每次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做一件事,永远都是被批判,再强大的内心都承受不了,更何况是孩子。
他们的自信心正在建立阶段,如果总是被打击,久而久之就变得自卑敏感,哪怕他们有好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怕被别人嘲笑和打击。
其实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赞美,童年缺失的肯定,他们成年之后,甚至一辈子,都在寻找和弥补这种缺失,对赞美的渴望,使他们形成讨好型人格。
二、缺少陪伴和爱的家庭
我的学生中,呈现讨好型人格趋势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
这些孩子要么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要么是被寄养在亲戚家里。
孩子虽然小,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点都不比成人少。他们需要爱,需要关怀。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希望最信任的人给能提供建议,在伤心失落的时候,能给予最温暖的拥抱。
可当他们需要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亲戚能提供食宿已然不容易,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只能放在心里自己消化。
长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慢慢习惯压抑自己的需求,成年之后,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总是以别人为中心,自己怎么样都行,总是感到不幸福,又不知道根源在哪里。
说实话,我宁愿他们调皮一点,给我惹点事,也不愿他们压抑自己的天性,埋藏自己的需求,一切都以外界为中心,忽视自己的内在需要,长此以往,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会越来越低。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陪伴。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不可能再来,当你拿着常年在外地打工挣的钱给孩子买了一套房子时,可知是用孩子整个童年的痛苦和一生的幸福换来的。
三、对孩子要求过高的家庭
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父母寄予厚望。
现在社会不管是上学、就业还是结婚,压力都比以往大了许多。上大学不难,但是上个好大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上小学出现考试开始,成绩成为父母关心孩子的唯一方式。分数高了,父母喜笑颜开。分数低了,父母斥责怒骂,甚至棍棒伺候。
所以孩子心里会认为:父母爱的是我的分数,是我的优秀。而不是我这个人。他们不敢随意展示真实的自我,怕遭到父母的斥责。
童年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成年以后,这份爱也无法弥补。他们只能用讨好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爱。
他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缺点,展示给别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这样的人生,多累呀!我为他们感到心疼。
马克吐温曾说过:我给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我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在千挑万选之后,选择了我们做父母,愿我们能不辜负每一个天使,让他们快乐的游走人间。
所以,请家长们请多赞美、肯定、鼓励孩子,多陪伴孩子,他们一生的幸福,在你们的手上,看到孩子生活幸福,性格开朗,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不是比仅仅得到好的分数更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