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学堂,也是主要的学堂。这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家庭因为这或那的原因,父母并不在身边,承担起子女生活起居的就变成了祖父母辈的事情,我小时候也是。小时候我都是在我的外祖母家度过的,好的一点是有那么一段时间的晚上,我要走上3公里的路回家,有了可以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只是对我来说,那些片刻的记忆并不深刻,独对漆黑的路上这3公里的路程走的感受有别样的印象。所以我的童年基本上没有父母辈的影响。
没有父母照顾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没人购置新衣服,我的穿着都是阿姨们的接济,外祖母时不时拿出一件衣服,我对新旧也没什么明确的概念,大致以为衣服就是那样子。当从大人口中得知是姐姐们穿过的衣服是,我朦胧的觉得有些不太愿意接受,毕竟从颜色的鲜艳程度上来讲,我与周围的小伙伴存在了差距。穿是因为毕竟还要遮体,所以对忙碌的外祖母来说,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而至于吃饭和学校里面的状态,那完全靠得是自己。我对于吃的摸索也是靠自己的辨识,餐桌上的礼仪文化让小朋友去琢磨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记得我认识的仅仅是需要等长辈吃饭后才能吃饭的这么一个规矩,这也是因为外祖母的特意强调才记得,其它的规矩则都没有放在我的眼里。大概也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大人们也没有指责过我,或者有指责,但不经常强调的事情,已被我忘诸脑后。我的学业完全靠我的老师,家里人是没有人管的,一来是因为外祖母的学历本来就...没有,外祖父也没有,他们的年代正处于国家动乱的时期,教学成了全国小部分人的事情,而他们属于从动的大多数,根扎在中国一线的大多数,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大多数。好在河蚌养殖的创新收入,让这个大家庭能维持这正常的开始。可我的童年还是因为成年人的精力有限,极少有人管,大部分事情都是自己摸索,以至于到现在的成人,我所明白的世界规则,往往要比同龄人晚一些。我在购置物品的观点和看法上,比较随意,对金钱的规划没有明确,我的尝试均依赖于成年后自己的经济收入,所以在成年后也浪费了不少金钱花在经验上面。我对自己着装和自身的认识不够清晰或者比较晚熟。所以在到而立之年以后才有自己的穿着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从关注于他人的评价到关注于自己如何引领并做好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我不在在别人期待的样子中徘徊,跟多找寻自己合适的发光点。
所以没有父母的陪伴,从心里上来讲,会有爱的缺失,所以会更倾向于活出别人期待的样子,可尽管努力,不一定有回报的状态会埋没自己真正可以闪耀的点。因为没有与社会产生经济活动的经验,这些活动都是在自己经济独立后实现,走了弯路,交了不少学费。因为没有人引领你该怎么认识和评判这个世界,学习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工作中的一段时间错失了一些机会。我并不怪责于我的父母,我只是深刻的认识到,如果我有机会让子女在我身边生活,我绝对不会放弃。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子女有所遗憾,能好好的轻松一些地对待这个世界。
我小时候受人欺负,可回家的外祖父母的忙碌,我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以至于慢慢长大以后这些问题都是自我消化,好在我的世界并不可怕,治安有序,同学友善,老师关怀,以至于自己的成长处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这些外在的因素改变的话,我想我可能是那个早早混入社会的打工仔,并没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和思索自己到底要成为的样子。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很重要,这种与生俱来的关系,他们不仅仅是心灵生的陪伴,也是生活上的导师,学习上的帮手。不要放弃作为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