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识字吗?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你要跟他说,其实你不识字。他肯定是震惊着反驳:“怎么可能不识字?每天读书、看文章、写字。不识字?那我看的,写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真的都识字吗?

看了一本书《其实不识字》,作者:杨无锐。书中通过写给朋友小毛的二十五封信,通过一封信解说一个字,包括,字、天、日、时、节、世等等,这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字,在作者自称陈腐和严厉的信中,讲述了“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的观点。

作者相信:“在这些人人能读能写的汉字里,有一些为人遗忘的生活意见。希望可以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我读完后,也是感触很深。先来说说这本书关于汉字文面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汉字的耗损

作者说“我们可以轻易知道一个字的读音,记住它的字形,却未必知道它的意味。因为,我们使用的,是一种耗损了的汉字。和耗损的汉字相伴的,还有耗损了的文化,耗损了的人。”

我们看书,看到一个汉字,从来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个汉字的来源,我们不知道这个汉字的最初最初造字的那个人他是怎么想的?造字的那个人,他又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最初造字的那个人,造出这个汉字时,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看书时,我们都不会去想。

时代在进步,汉字的含义也一直在变化,现代汉字的意义,跟最初造字时的意义相比,有些还相同或相似,有些却已面目全非。

即使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也不一样了。

比如:“天”。

许慎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大一。”意思是,“天”字由“大”和“一”两部分组成,它所指的,是颠,也就是巅,一个至高无上的所在。

而在甲骨文中,“天”还有另外的写法:人所顶戴的,不是“一”,不是“o”,而是“二”。在古文字中,凡标“二”的,通常与神圣事物相关。

我们现在抬头望天空,看到的是白云、蓝天,都是物理性质的。我们还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知道地球处在太阳系,知道太阳系外的浩瀚宇宙。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已经跟古人所谓的神圣事物不相关。

“对古人而言,天,不只是物理空间,也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填充物,还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源头。”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内含的文化已经耗损了。“有些耗损是刻意的丢弃,有些耗损是不知不觉间的失落。人们连带着丢弃的、失落的,还有理解世界的可能性。

二、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

作者发出疑问:“字,除了是供我们驱遣的工具,是否还向我们讲述着什么?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

刚读到这段时,我也很疑惑,向汉字学习的能力是指什么呢?我们识字认字的过程不就是向汉字学习吗?

《其实不识字》一书中作者将:学习汉字、向汉字学习,看作是两件不同的事。

学习汉字,将汉字当成工具,“文字,就是位于我和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帮助我记录世界、表达欲望。”“文字是人的造物,人的工具。”“文字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镜子。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字没有神秘之处。”

作者的意思是现在的人们把文字当成像电脑、汽车之类似的工具,都是人造物,所以只是学习它,使用它,不能只有这种看待文字的视角。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只把文字当工具的。我们学习文字,学习知识,除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理解他人之外。我们也会去学文字的起源,历史的进程。只不过是在我们使用时文字时不会去想的太深。

以前的人们因为受世界认知的程度所限,所以很多文字创造时或带有神话性质,而现在,我们使用文字时,只使用了最贴切生活的涵意。可这也不代表社会大众都觉得文字没有神秘之处。没使用,不代表不认可。

“圣贤从文字里探求伟大智慧。学童则通过文字学习正确的生活。翻看古代中国的蒙学读物,你会发现,蒙童学习一个字,同时也在学习用正确优雅的方式看待那个字背后的世界。”

这段是写得很好。

所以,我们向文字学习,不只是学会认字。更是学习文字蕴含的思想,文字所表达的生活方式,学习文字蕴藏的关于真善美、正义的智慧,学习如何看待文字背后的世界观。

向汉字学习的能力,我们还是有的,或有变化,却没有失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虽然这本书的观点不是每个都认同,但这种通过对某一个字的解读,来对比现在和古代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提醒我们在现代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种思维、多个角度来思考,以此来重审我们的生活。这种观点是很好的,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