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呀!我是钱加加。
还有10天就到春节了,那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现在我定居在外地,过年时很少回娘家过,但那也不能磨灭故乡春节在我心中的年味。
说到年味,故乡的美食便记忆一下子充满了我的味蕾。
01
我记得腊八左右,故乡的长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腊味了。
对于江汉平原的人来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所以年味怎么少得了腊鱼呢,肥胖的大草鱼便是做腊鱼最好的原材料。
买几条肥胖的大草鱼,洗净后抹上花椒、盐、胡椒等调料,然后将鱼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有鱼还得有肉。挑几条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然后爸爸会抹上他的独家秘方,将每条肉的两面都处理好了后,也与腊鱼一起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便是腊肉。
那段时间,家家户户的庭院或阳台都是这些满满的年货。
过年过的是团圆,还得有鱼丸(圆子)和肉丸((圆子)等。
将草鱼的鱼肉剁成肉泥,加上面粉等一起调和,然后用虎口揉挤成一个个小丸子,放在清水中静置一晚就可以收了。
肉丸是用猪肉做的,也是将猪肉剁成肉泥,调好佐料等,与鱼丸一样做成一个个大小匀称的丸子,静等下锅炸熟。
02
在我老家还有两种特色的年味,一个是绿豆丸子,一个是豆膏。
绿豆丸子顾名思义是用绿豆做原料,将泡好的绿豆弄碎后,加上面粉等一些独家秘方,也揉搓成与肉丸差不多的大小,然后一起下锅油炸。
大火起灶,炸得金黄,出锅时外焦里嫩,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若是边上有小孩子,则一定留几个放在盘子上,小孩子也不会再去别的地方了,乖乖等待丸子凉点后马上手捧着吃掉,那吃货的表情让人忍俊不已。
豆膏则是用黄豆做成的,将泡发好的黄豆用石磨磨成浆。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请缨,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磨豆子,码麻将,大人们求之不得。
听说现在都是电动的了,虽然解放了双手,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做豆膏一般是几家一起做,然后在一家慢慢烧制。
我记得那年是在我家做,晚上找不到烧火的人了,我因为怕冷主动要求烧火。
火上是一口锅,由有经验的长辈将豆浆均匀的撒在锅中摊成一张薄饼,所以下面烧火的人一定要配合好,火大则没熟,火小则熟不了。
经过与摊饼长辈的几次配合,我烧火越得越来越好了,以至于最后负责烧火的人回来,摊饼长辈不放我走。
于是那次的豆膏制作后面就全是在我俩的配合下完成的,也因为这事,我的烧火技术在那年声名鹊起。
豆膏饼熟了后要迅速起锅,放在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大台面上,由另一个长辈快速的卷起,像切面条一样切开,选在天气好的时候放在太阳下爆晒,经过几天的爆晒彻底晾干水份后才能收起来。
收起来的豆膏可放置很长时间,可蒸炒,可煮,配上腊肉与青蒜苗、青菜,出锅都是一碗碗的美味,这种味道只在故乡才能吃到,也是我家乡独一无二的美味!
03
做完这些,还要做年糕。
湖北的年糕在故乡叫糍粑,也是糯米做的。
将许多的糯米放在木桶中,下面用柴火大火烧制,过程像蒸米饭,待闻到糯米饭的香味徐徐飘来,就说明再过几分钟就熟了,等熟了来一碗白白的糯米饭便能忘了世上所有忧愁。
趁糯米饭正热时倒在石臼(jiù)中,几个中青年男子一起不停地挥动木杵从高处往下砸,重复操作,直至糯米饭慢慢变凉。
这可是个力气活,待打上劲后,将它们切成一条条的糍粑,分发到各家,然后放在清水中,隔一两天换一次水,做好的糍粑可煎,可煮、可烤。
我最喜欢烤糍粑,与红薯一起放在快燃尽的草木灰中或炭火旁,有时糍粑会烤得鼓出来一个小泡,烤好的糍粑外皮焦脆,里面则是热热糯糯,特别是蘸上白糖咬上一口,冬天瞬间不冷了。
还有爸妈做的粉蒸肉也是味道一绝,磨成碎粒的大米和红曲米合二为一,然后在里面放上五花肉、莲藕、土豆或红薯块,一起放入木桶中蒸熟。
哇,比白米饭好吃多了,我们可以光吃这个不吃菜,每人至少满满一大碗。
当天没吃完的粉蒸肉第二天还可以直接炒着吃,就又是另外一种味道。
写在最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做这些特色美食也越来越机械化,专业化,现在并没有像我儿时那样几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准备年味,而是有了专门卖这些特产的店铺。
这些年我虽然没有常回去,但爸妈每年都会将这些特产通过快递的方式寄给我,我在北京也能吃到满满的故乡味道,就像家人在我身边一样。
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对年的执着,对过年独有食物的怀念,更多的是怀念自己小时候,以及记忆中与家人、乡亲、朋友在一起的仪式感与温情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