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领域,MCP和A2A协议是两个重要的协议,以下是具体介绍:
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 定义与背景:MCP即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由Anthropic在2024年11月25日推出并开源。旨在实现大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的集成,解决数据连接器集成碎片化的问题,为AI大模型提供实时、准确的上下文信息,推动大语言模型应用的标准化和去中心化。
- 核心组件与架构: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包括MCP主机,如Claude Desktop、AI开发IDE等,是发起上下文请求的应用入口层;MCP客户端,是协议转换层,维护与服务端的持久连接;MCP服务器,是功能提供层,标准化封装数据/工具能力,如文档解析服务、API网关服务等。此外,还包括受控本地资源,如企业知识库、私有数据库,以及支持分布式集成的云端扩展能力,如SaaS API、区块链节点等。
- 特点与优势:具有简化开发、灵活、实时响应、安全合规、可扩展等特点。它通过相同的协议同时处理本地和远程资源,使开发者能够在其数据源和AI驱动的工具之间建立安全的双向连接,避免了为每个数据源和AI助手维护单独的连接器。
- 举例:以Apifox MCP Server为例,它可以将Apifox项目内的API文档作为数据源提供给Cursor等支持AI编程的IDE工具。开发人员在使用Cursor等工具时,AI能够直接访问项目对应的API文档数据,根据文档内容生成规范代码,提升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Agent2Agent协议(A2A)
- 定义与背景:A2A即Agent2Agent协议,由谷歌发布。是为AI智能体们制定的一套“通用社交礼仪”和“标准沟通语言”,旨在解决不同AI智能体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让来自不同公司、用不同技术框架开发的AI智能体能够互相“理解”、“对话”和“协作”,打破彼此之间的“系统孤岛”。
-
关键技术组件与概念:
- 通信协议:定义了一套标准的通信协议,规范智能体间消息的交换规则、语法结构和传输机制,基于JSON、Protobuf等标准化格式以及HTTPS、gRPC或WebSockets等网络传输层协议,确保不同实现环境下的智能体能够建立连接并准确传递意图。
- Agent身份(Agent Card):允许智能体以标准化的方式声明自身标识、功能特性、服务接口等信息,并通过服务发现机制,使智能体能够依据任务需求查询并定位具备特定能力的其他智能体。
- 数据模式与本体:强调使用明确定义的数据模式或共享本体,规范交互过程中数据对象的结构、类型、属性及关系,减少因不同智能体对信息理解歧义而导致的协作失败。
- 交互模式:定义了一系列标准化的交互模式,包括同步请求-响应、异步事件通知、发布-订阅等,还包括更复杂的多轮对话、协商、委托等,为结构化、目标导向的协作流程提供模板。
- 安全与信任机制:涵盖智能体身份的认证、访问权限的控制与管理、通信内容的机密性与完整性保护等,保障A2A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举例:假设你要规划一次旅行,有负责规划行程的智能体、预订酒店的智能体、查询景点信息的智能体等。使用A2A协议,规划行程的智能体可以通过能力发现机制找到其他智能体,并向它们发送标准化的任务信息,如“查询指定日期内某城市的酒店信息”“获取某景点的详细介绍”等。这些智能体之间按照A2A定义的数据格式和交互模式进行信息交换和协作,共同为你完成旅行规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