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医院是座生死桥,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人间最极致的悲欢离合,最艰难的选择,随时都在上演。这里每天都在上演人性的世间百态,而作为医者的我们,每一天都在人性的边缘品读天下故事。都说两个人彼此是否合适,一起出去旅游或者是吃顿饭就知道了,但是真想读懂一个人或者了解一个人,那就来趟医院吧,不管是门诊还是病房,说的虽有点晦气,但是更能反映出人性少为人知的一面。
手术室门外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更虔诚的祷告。生与死,悲与欢,软弱与坚强,残忍与温柔,每天都在这里发生。几年的从医经历告诉我,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人这一辈子,有许多困扰是无法解决的,比方说生老病死,比方说众叛亲离,比方说勾心斗角,比方说不再相爱,比方说某些不该来到这个世上的小生命。
所有的这一切,都比房子啊,钞票啊等等要困难得多。已经不清楚自己多少次的感受过一个人死亡或离去对于活着和留下的人的意味,我觉得那是一片空虚,内心难以形容的痛,但又有些许无奈,等投入到下一次抢救中,忙碌很快会将之前的痛填满,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绝不是一个数量概念。失去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人,意味着失去全部——死亡,使人感受到生命是如此充实而生动。
那是我永远忘不掉的一幕,那年大三,班上同学半夜出车祸被送到了附属医院急诊科,当时半夜接到电话匆匆赶去急诊科,当看到同学躺在抢救室,在萨博机的辅助下坐着胸外按压,每看他一眼希望看到的是他眼睛睁开了,监护仪上展示有生命体征生还的迹象,但画面依旧是那么的惨烈。无奈--那种形容不出来的无助感,到现在每每想起依然很愤恨,恨不得自己有回天之力,而现实总又是当头棒喝。以致从我实习参与的第一例抢救开始直到现在工作中,每次接到抢救电话,我总是跑的很快,心里想着跑再快一些,多争取一秒到达参与抢救,就会给病人能多争取几分生存的希望。而这件事情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即使抢救完毕回到科室后,心里还是那么多不平静,因为那副画面总会不自然的闪现出来,离我那么进,但又那么远。
前天值班,间断接到两个需要抢救的电话。一个突发心脏病,由于送来的太晚了,从家送到急诊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四十多分钟,最终还是抢救无效。而家属的第一反应不是说医生请你们尽力再抢救,而是从外界寻找诸多因素,但是大多医者都清楚,突发心脏病的诱因有哪些,所以对他家属的反应我倒不足为奇。另一个是脑出血患者,晚上在外散步,也是突发疾病但送诊及时,在多方合作尽力抢救和手术下,暂时保住了生命。
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遗憾才算了结呢?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死了,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切肤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