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不是这段经历,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
——题记
从去年春天开始,石经山的考古工作断断续续已经进行一年多了,最近工地休息,终于有时间和心情来写些文字记录这段经历。
这是一次大山之中的考古发掘,发掘对象是位于石经山山顶的一处古代寺庙遗址。石经山在北京房山云居寺东二里处,海拔450米,因峰峦秀拔,常白云如带,且山上多生芯题草,故而又名白带山、芯题山,俗称小西天。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舍利出土之处,以雷音洞为代表的九个藏经洞共藏隋唐时期与明代经板四千余块,山上还保留有珍贵的唐塔遗迹、隋唐碑刻和千年古道。
此次发掘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进行,首师大袁广阔老师担任领队;参与发掘的除我之外,还有首师大的几名研究生同学。
考古队的山下基地在水头村的一处农家院里,走过几片树林便能到达石经山脚下,从基地到山顶工地步行约一个小时。实际上去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住在石经山半山腰的施茶亭,今年春天开工时才搬到了山下。住在山上的时候,自然风光极好,每天都伴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清晨会被鸟儿的鸣叫声唤醒,夜晚可透过窗子欣赏“明月松间照”。下了雨,云气湿润,山雾缭绕,有如仙境一般,雪后大雪覆山的景色更是美得不像话。记得有段日子,我们为了避开夏季不友好的日晒,早上5:30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清早走在千年古道上,“举步白云生足下,陟巅红日与头平”,那薄光云雾掩映下的远山也真是美极了。虽然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日日流连的地方,但就开展工作来说还是略显拥挤,洗漱用水多有不便,而且遇到极端天气就只能被困在上面。今年的基地搬到了山下,自此,除了一日三餐还要自己解决、路上耗时会多一点外,休息和工作的环境都方便了许多。而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身体也早已适应了每天走路加上下山就要两个小时的强度和节奏。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但除非当天出了太多的小件需要整理,不然在民工师傅的配合下工地上的工作强度还是适当的。有山有水有Wi-Fi,吃过饭还能到附近的静琬广场转上一转,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我以往在考古工地的经历相比已经好太多了(大概是自己之前去的工地位置都更为偏僻,还记得有一次是住在农村没人住的房子里,洗澡的地方是在院子里用布和绳子临时搭建的,网络什么的基本就处于失联状态了……)。
一天中,我们会经历清理遗址、整理出土物、写探方日记等工作,赶上天气晴好或是难得的景象,还会拍上一些记录工作和风景的照片,一整天过得很充实。目前已经清理出了两座较为完整的大殿,出土的小件大多都是建筑构件。器物出土后,我们要记录出土物的原始位置等基本信息,然后现场拍照、装小件袋、编号、写标签。出土的陶片和小件要从山顶工地背到半山腰的施茶亭,还是很辛苦的,特别是遇到大的石制物,当然这么考验体力的活还是得交给男同学来做了,女同学则帮着拿水、拿工具。虽然发掘工作的进展时缓时快,欣慰的是考古队成员本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爱的集体,在一年多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彼此支持、照顾。从雷音洞往上到遗址处有一段极为陡峭的山路,一般人攀爬慢慢前行即可,只是对于恐高的同学来说就有些艰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家基本都可以适应了。下田野,有一副皮实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有时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工地到山下农家院的路程太远,中间就不再来回奔波了。中午吃过我们自己准备的“高级盒饭”,然后就铺好石头、垫子躺在树荫下休息。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听听鸟叫,如果不是碰上大热天,这大概是在工地上最惬意的时刻了,当然,此刻要是再有点小酒微醉一下才是更美……
下午3点半收工下山,洗澡洗衣。晚上吃过晚饭后,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整理当天的照片,然后写探方日记,自己也会再写份工作日记记录下当天的感受。等这一切结束后,还有时间可以看看书。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10点左右就熄灯了——嗯,工地上的作息就是这么健康。
发掘过后,整理的工作是最考验耐性的,编号、拍照、画图、写资料,每一项都需要认真细致的进行。之前画两座小塔画到快生无可恋,上面的力士像在浓缩到十分之一的纸上后,头部的表情、身上的装饰、衣服的褶子都要更加细细的测量和描绘。还有脊兽、瓦当、砖雕、瓷片……在数据准确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线条的优美,毕竟画图这种工作,多一点浮躁都会体现在笔下。不过当埋头苦画若干天看到厚厚的一摞图纸都被画过之后,还是满满的成就感。
提到我们每天上山带的“高级盒饭”,这是每天轮班做饭的同学早上5点半就起床准备的。工地的伙食仰仗各位学生大厨还是相当不错的,以至于自己除了工作日记外偶尔还做个厨房日记。红烧排骨、土豆鸡块、红烧肉、耗油生菜、杏鲍菇鸡蛋汤等等都是工地的经典菜,偶尔还有双皮奶、炸土豆条之类的饭后甜点,也会在闲余时间包个饺子、做个寿司。当然偶尔懒得做饭也就直接下面条了……不得不说,会做饭真是一项很美好的技能,自己从最初的各种打下手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一桌大家吃的饭菜,也是很大的满足感。当然所有吃食中最有滋味的还是在山上就地取材做出的美味,收工时顺手采摘的木兰芽、用槐花做出的香甜馅饼,偶尔再配些清汤小酒,真真体会着“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发掘工作到现在已进行了一年多,回想起来,这种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到一起、坦诚相见、共同进步的经历还是有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的,与此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成长与思考。当自己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发掘时,真真感觉到一个考古工地的运转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有许多宏观和细节问题需要关注。包括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和各个单位接触、交流时产生的“外部环境”,来自不同力量组成现在这样一支考古队时产生的“内部环境”,再有就是媒体报道后所引发的舆论反馈和各方意见,还有紧紧围绕工地发掘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民工问题、等等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刻影响着工地的环境、进度乃至参与人员的心情,锻炼着人的身体和心性。记得去年有段时间媒体跟进,拍摄人员不辞辛苦的每天起早、驱车、爬山,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之余,也为我们的工作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认可感到欣慰。只是考古走向公众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道路阻且长,只愿我们现在所做不负古人的辛苦与愿望吧。
这一段未完待续的经历有着太多的收获,而与我而言,最令人欣慰的还是在大山之中所收获的那一份份视觉感动。大概还是自己最初赏景儿的心太多,工作之余总是被山上的各种景致吸引,好奇于这大山之中的千年古道,好奇于山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好奇于山顶之上相生相伴的夫妻树。我想,如果不是有近一年的时间住在山上,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这些美妙的景象总能不加吝啬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解掉我们的疲惫与小情绪,只留下眼前的美好。
山中的日子总是过的不知时间,很快,这一夏即将过去,收获的季节该到来了。千年古道之上又将飘散黄叶,我们的工作也要进入了新的阶段,继续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