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对抗
中午,辅导小姑娘做作业。练习册上一道很简单的题,她说不会。我知道她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思考。我板着脸让她自己去做。她一脸的不耐烦,嘴里嘟嘟囔囔,把书和笔扔在桌上。我开始训导她,她便捂耳朵,径直走进一间卧室,把门紧紧关上。
我生气地推开门,对她下命令:“你是做练习册,还是写日记?必须完成一项。”她坐在地上哭着抗拒我:“我不做,什么也不做。”“你不怕明天老师批评你吗?”“不怕!”
我心头的火滋滋地响,但我还是忍住了。我对她说:“我要上课走了,做不做你自己看。”说完,我便推门而去。
到了学校,与杨老师通了电话,希望她能帮我开导开导她,因为近来她不止一次因为作业和我对抗。
02、和解
上完课,一看手机,她已经发来了好多条微信。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语音。语音里仍然是哭泣,一个劲儿说要来学校找我,自己不敢在家(平时敢),还说自己做作业呀,让我回去管她。
隔着屏幕,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哭泣的想要妈妈的小女孩。我再也不能端着母亲的架子置她于不顾,我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妈妈不该对你发火,妈妈知道你有压力,妈妈只是想帮助你。妈妈要尽力,你也要努力。妈妈爱你!”她开始安静下来,对我说:“妈妈,我错了。妈妈,我也爱你!妈妈,我做作业呀!”
回到家,她用毛毯包裹着自己,靠在被子上。我坐在她的身旁,她向我伸出了手,我把她搂在怀里,她又开始哭了,她哭着说:“妈妈,你不要不管我,我做作业。”我紧紧地搂着她,泪水差点儿落下来。
接下来,她认真地完成了剩下的作业。我突然想起了她曾经写过的一篇日记《妈妈有张多变脸》。
03、反思
是啊,妈妈有张多变脸!孩子对抗的或许并不是作业,而是妈妈阴晴不定的那张脸。孩子害怕的也不是妈妈的训斥,而是妈妈不再管她。每次和我对抗之后,只要我紧紧地抱着她,她就能安静下来,和我和解。
我一直认为是她性情所致,别人也这样认为。可是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安全感的问题。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不得不在她八个月大时把她送回村里的奶奶家,直到两周岁时才把她接回到我的身边。虽然每半个月,我都会回去看她,但她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小的洞,我还是未能把它填上。
这样的结论,可能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也或许是他们从未这样想过。因为把孩子送回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抚养的,在我周围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片。
有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极度紧张,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简直是水火不容;有的孩子极力讨好父母,总是看着父母的脸色过日子;有的孩子胆小怯懦、自信心不足;还有的孩子……各种各样不够优秀的表现,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归结为孩子天生的性情所致。安全感是个什么鬼?很少有人会想到它。
04、安全感
记得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婴幼儿安全感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已经忘了,但我记住了文章中提到的“4个月~3岁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的说法。文章指出,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生命一样。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够自信、不够坚强和勇敢的。
我忆起当我把孩子接回来后,孩子时常扔东西,什么都扔,我为此狠狠地惩戒过她的手。如今想想,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时期,我不是缺席,就是打骂,孩子心里的那个洞怎么能够填满?
幼小的时候,母亲是最能给予孩子安全感的人。未出世时,母亲的子宫是最安全的;出世后,母亲的怀抱是最安全的。而当母亲不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地抱抱孩子,孩子自然是不会感到安全的。
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最能安抚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因为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孩子才能感受到母亲与她的联结,才知道母亲是不会抛弃她的。
05、拥抱
没有给够孩子的拥抱,孩子长大后也是想要索回的。大姑娘是在一岁半送回奶奶家、上幼儿园的时候接回来的。按我的推导,大姑娘也应该是和小姑娘一样地缺失安全感。但八个月离开母亲与一岁半离开母亲是大不一样的。
八个月的时候,孩子刚刚认识母亲,一岁半的时候,孩子已经认识了母亲一段时间,并且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所以大姑娘就很少出现小姑娘的问题。可已经上了高中的她,放假回家,却总要挨着我睡,还常常让我抱抱她。这不也是一种对安全感的索求吗?
我从书上读到安全感,我从孩子身上看到安全感。幼年时安全感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我们,当看到孩子的问题接连不断时,首先就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没有,那就请抱抱她,告诉她“妈妈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