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道,前额皮质得到足够的发展,才会拥有自控力,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拥有掌控感。
现在的自杀事件,大多源于掌控感缺失,而更多的自杀来自于急性压力,不单单是引发自杀的事件本身,那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是由于长久以来积累的慢性压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压力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在压力中,如何做好自己的“非焦虑临界”——
03、正向压力是第一选择
人不能够没有压力,人也不能完全无压地生活,其实,压力也是有分类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正向压力。
比如:斑马在跟狮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它没有被狮子咬到,但锻炼了能力,快速地上升皮质醇,然后会快速地下降。
第二类:可承受压力。
这个可承受压力是在一定范畴内的,有一点点的损害,但是它可以复原。
比如说:把刚出生的小老鼠从妈妈身边拿走,这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如果15分钟之内,让小老鼠再回到妈妈的身边,会发现母鼠不断的去舔小老鼠的皮毛,实际上就是安慰它。这个小老鼠的行为也会慢慢地变得正常,这就是可承受的压力。
但是,如果让小老鼠离开妈妈超过3个小时以后,小老鼠会不理它的妈妈,就是断了这个联结了,因为,它已经完全受到伤害了,这种压力,就是第三类,叫作毒性压力。
毒性压力,一方面来自于竞争本身,另一方面是过度的对于竞争的渲染和描述。长期的毒性压力,导致大脑受到损伤,自控力丧失。
具体来说,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压力呢?
一是,新情况的发生,特别是新环境的变化,比如上任新的工作岗位、跳槽到新的公司等等。
二是,没想到的。就是没有预期到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可能被伤害下产生了压力。
三是,难以把控的。超出了把控范围,能力范围之内无法承受,这是主要的压力来源。
04、做自己的“非焦虑临界”
了解了大脑的结构,以及压力对于自控力的影响之后,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不必苛责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度放纵。在苛责和纵容之间还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叫作权威型自我管理。以下三句话供参考:
我特别懂自己,我是自己的专家。
我的脖子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我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焦虑可以传染,平静也会传染。有一个学术性的词汇,叫作“非焦虑临在”。就是我们要让自己时刻处在安心的状态,不躲避困难,不逃避生活。
首先,更多地欣赏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责;
然后,不要惧怕未来。虽然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焦虑和痛苦并没有什么好处,唯有坦然地面对未来,才会拥有所谓的安全感。
再有,管理好情绪,接纳现实。
ACT--接受与实现疗法,是专业的心理疗法。(可参考《幸福的陷阱》、《跳出头脑融入生活》)。
我们得学会接受、选择、行动,用ACT的方法来改善自身的生活,成为自己的非焦虑临界,为自己营造安全的氛围。
明天继续《自驱力成长》(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