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凌晨三时许,生物钟准时将我从梦中拽醒。卧室的顶灯亮着暖黄的光,不是昨夜的疏忽,更像一盏特意为告别点亮的灯——照见我与那段被“失却”彻底打乱的日子的诀别,也照见新征程的起点。

那场突如其来的失去,曾让我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生活节律被撕得粉碎,白日浑浑噩噩,对着空荡的角落发呆良久;夜晚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回放那些猝不及防的碎片,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迷茫。我困在原地,任凭日子在混沌中流逝,走不出那场意外的阴霾,也认不清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直到无数个凌晨三点的清醒如约而至,我才忽然明白,或许这是生活在逼着我,与过去的迷茫作别。

既然三点醒来已成定数,便索性与浮躁、沉沦的自己挥手作别。寅时的世界静得能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没有白日的喧嚣,连风都带着清寂,像是在为这场迟来的告别伴奏。三四个小时的专注深耕,让学习效率远超往日的浮光掠影,这是对过去沉溺悲伤、浅尝辄止的告别,也是对沉稳自律的拥抱。

今日读《自卑与超越》,一气呵成的四章,让我与粗浅的认知、狭隘的执念彻底作别。书中“因果循环”的逻辑入木三分:原生家庭与学校的引导,如种子般塑造人生。这让我顿悟,成长本就是不断告别旧我的旅程——告别沉溺过往的懦弱,告别被“失却”困住的迷茫,才能在通透中迎接新的自己。

昨日刷到“因果报应”的宣扬视频,我曾困惑发问,而今在书中寻得答案:告别非黑即白的宿命论,才能看清世事的复杂与多元。读书,正是这场告别最好的媒介,让昨日的痛苦消解,让曾经的偏执退场,让眼界在文字中拓宽,让思维在思考中跃迁,也让我慢慢从“失却”的阴影里走出来。

昨日立冬,写下的小诗恰是季节与心境的注脚:“一阵紧过一阵的冷风,叠着一场连着一场的冷雨,风不停吹,雨不停打,敲碎枯叶对枝桠最后的缱绻。删繁就简的三秋树,终于褪尽余温,站成了冬的模样。”树木以决绝姿态告别秋日繁华,正如我,终于敢正视那场“失却”带来的伤痛,告别那个在迷茫中挣扎的自己。枯枝藏着来年生机,而我在告别里,积蓄着重新出发的力量。

这个浸在灯光与墨香里的清晨,是一场沉默的告别,也是一次沉潜的启程。告别被“失却”打乱的节律,告别沉溺悲伤的迷茫,告别那个六神无主的自己。新的季节已至,风洗尽了秋的余温,也渐渐吹散了心头的阴霾。我不再急于向世界宣告新生,只是在寅时的静谧里,默默沉淀,悄悄蓄力。

与过去的伤痛、迷茫轻轻作别,不是遗忘,而是安放。此后,便以沉静的姿态,一步步走向未来——这无声的蜕变,是对昨日最好的告慰,亦是对自己最郑重的承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