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认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来自上周央视的《朗读者》。台湾的著名实力老戏骨金士杰,用话剧经典的饱含感情又略带一丝夸张的腔调朗读,一开口,就瞬间击中内心。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

这些句子催促我必须赶紧读一读这本书。

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大学时期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得了渐冻症,即将离世。匆匆赶去看望老师的时候,与老师约好每周二进行一次课程,主题就是关于死亡、家庭、感情、衰老、工作、宽恕等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这门课讲述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老师的葬礼。

在莫里谢世后,米奇整理了所有的谈话记录,出版了这本书,引起了全美的轰动,曾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榜。

中国的引进版由作家余秋雨写了一篇长序,直白的道出了世人心里的怪现象:

“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

而这本书,正好由一个十分合适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人生的种种问题进行了一一探讨。莫里是社会学专家,具备思考人生的智慧和深度,并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他不会太忙并有着很好的乐观,即使在生命最后阶段,也还保持着体验人生的兴趣和幽默;他是一位老师,具备很好的表述能力;他太懂得教育的秘诀所在,启发并引起思考,比直接告诉你道理好的多

读这本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时时写下书中经典的句子或者段落,和自己的感悟或者思考。这样的过程,就象跟着莫里老师上课一样,印象十分的深刻。

1.家庭和婚姻:

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

莫里教授在整个授课期间,多次的提到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涵义就是在你经受困难痛苦时,成为你的支撑。家人会一直的,形影不离的守护着你。他们和朋友或者同事不一样。比如,在他患重病期间,虽然一样有朋友、学生和同事探望或来访,但永远陪伴着他的,只有家人。家人才不会在需要的时候,告别或者转身离去。

对于婚姻,很多人都充满着困惑。有的不知道怎么走进去,有的又不知道怎样走出来。米奇自己形容说,“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想挣脱某种义务的束缚,把婚姻视作泥潭中的鳄鱼。”

对此,莫里教授说:

“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

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有麻烦。

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就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所以,在面对婚姻和家庭的种种情况或者问题时,需要先肯定家庭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和另一半共同建立起这个信念。同时,尊重、妥协、无保留的交流,则是构成健康婚姻生活的途径。

“相爱或者死亡”。莫里十分喜爱诗人奥登的这句诗。他在面对绝症时,非常庆幸能有妻子和子女的陪伴,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观。

永恒的爱,是支持他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走完最后一段路的最好精神支柱。

2.衰老和死亡:

“学会如何死亡,就学会了如何生活。”

衰老是另一个困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似乎大家都热衷于将自己打扮的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并因此而暗自窃喜。因为社会大众的文化也在努力渲染着这一点。电视上、广告里巧笑嫣然的都是年轻的明星。美少女或者小鲜肉总是大家追捧的对象。

而一旦年龄步入中年,大家都惶惶不可终日,或者加紧锻炼,或者常常揽镜自照,看看有没有白发,皱纹又多了几条。

莫里教授对此有着更独特的视角。他认为是人们过分强调了年轻的价值。实际上,年轻人也有很多苦恼,矛盾、迷茫、不成熟、或者感到累。

“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就会因此活的更好”。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对衰老的恐惧,尽头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巨大排斥,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直觉。

莫里亲身体验了死神将近后,给予学生和世人这样的睿智启示。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地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不要因为过多的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爱,比如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联系。

莫里在生命的最后,每天都在与身边的自然进行对话,感知到自己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他望向窗外的时候,一定可以看到时间,看到季节,看到生命在慢慢流逝的样子。即使身体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内心则是一片宁静祥和。

3.金钱和欲望

莫里跟学生米奇讨论金钱和物质欲望。

他说美国文化提倡教育灌输的方式,对年轻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越多越好。人人都以为是真理而受到迷惑,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现时的观念也是不能让人可以偷笑的。同样的思想灌输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事业上的成功被认为是最大的成功,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完善。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人虽然财富巨大,仍然无法获得快乐;而更多的人,在为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不快乐。

莫里告诉米奇,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比如时间和关心,是真正能够让人感到满足的事情。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钱无法代替温情,权力也无法代替温情。当我坐在这里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

4.完美的一天。

在进行了爱、责任、精神、意识等范畴的种种探讨后,米奇问了他的老师一个问题:“如果你有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

莫里的回答既朴实又惊艳,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直到跳的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米奇有些失望,因为在他看来,这毫不奢侈,实在是太普通的一天了。但他随后就意识到了,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莫里老师在极普通的一天里找到了那份完美。

看完全书,深深敬佩莫里这位出色的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他不但保持了自身的乐观和积极,笑对恶疾的摧残和折磨,还积极记录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学生拨开迷雾,帮世人找到心灵自我突破的方向。

他教授知识,引导心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同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一位终身的教师”。

所谓生与死,精神与物质,人生和生活的问题。实在应该时时思考,常常反省。如果可以把当下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来生活,那么每一天都会是完美的一天吧。在书中,莫里教授用他的所有体验给世人好好的上了一课。

“拂掉了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