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场大雪后的上海,坐在家里,打开空调,棉衣裹了一层又一层,丝毫不觉得暖和。本来准备趁周末学习下运营管理,拿起书,手冰的连翻书都费劲,只能坐在被窝里。我有个习惯,沾床就睡。所以,特地煮了浓浓的咖啡放床边,然而,咖啡喝下去没多久,书上讲的什么我已经完全看不进去了,怕啥来啥,这是又要开始午睡的节奏呀。
定了定神,说好的要自律呢?
果断从被窝爬出来,收拾电脑,拿起书,走,去星巴克。
“你在星巴克上班?”“不是,去看书”。
出租车师傅好奇地问,“现在的年轻人,好好地不去图书馆,怎么都跑去星巴克学习?”
是啊,不止星巴克,你看麦当劳、肯德基、各种咖啡馆角落里,到处可见旁若无人的读书人。
01 为什么我不喜欢去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基本每个区一个,但相较其他选择来说,距离还是太远,而且里面隐隐有股霉味;学校图书馆对我这种毕业N≥5年的人来说,一没图书证进去,二没技巧占座,看着弟弟妹妹们青春无敌的样子,偶尔还有种出离感。
最关键的是,图书馆到处都有“禁止喧哗”的标语,像一块块封印一样压在心头上。
如果恰好有什么想法要和别人分享,那种从喉咙口挤出来的声音,自己听的都浑身起鸡皮疙瘩。
看到有人来电,得快速拿起手机,然后以手掩面,轻轻地告诉对方:快点说,我在图书馆!心中那股压抑的能量,时间长点真能给人憋出内伤。
我在安静的环境下反倒更不容易安静下来,身边人走动的声音、椅子挪动的声音、窃窃私语的声音、甚至对面姑娘喝水的声音,都让我觉得太吵了!
有位心理学家说,“太过死寂的环境反而会阻碍我们的灵感,而适当的噪音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意”,深以为然。
02 舒适的环境
星巴克有特定的选址策略,一楼独立区域采光良好、使用面积150-350平方米,聚焦商圈,交通便利,一般步行30分钟内一定能找到一家店,节省了不少路上和选择的时间。
挑高空间、木质桌椅,吧台凳、高脚凳、沙发、矮凳,适合不同身高和体型的人,或拼桌、或独坐,只要你喜欢,随便“葛优瘫”。
免费WIFI、适宜的温度、柔和的光线、轻柔的爵士乐,一本书、一杯咖啡真能坐上一整天。
当然了,人多的时候,差不多咖啡喝完就撤吧,给后来人腾个座。不然既降低了自己的体验,也让商家左右为难。
不过,这样人满为患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所以,大部分店是欢迎“莘莘学子们”过去体验的,无形中提高了客流量、增加了人气,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人认为这种安逸、舒适与学习是死敌,有的人觉得很装逼,我倒觉得,这有种仪式感的庄严。
学习本该是个身心愉悦的过程,古人说“斋沐焚香然后看”,我们没那么多程序,无非也是讲究,先用环境取悦身体,再用知识取悦内心。
03 喧嚣的环境
相比图书馆中规中规的设计和刻意保持的安静,星巴克的喧嚣和随意更让人放松。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好玩的人,听他们谈论各种各样有趣的话题,闲下来,你可以观察、可以倾听、也可以置之不理,仿佛你是其中的一份子,又随时可以置身事外,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让人觉得安全。
每个人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与世界产生连接,但又不希望被别人窥探隐私、被关系绑架,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大家心照不宣有种互不干涉的共识,每个人乐在其中,即使和小伙伴交谈也控制着合适的分贝,喧嚣而不喧闹,独立而不孤独。
04 高效的学习
网上流传着周树人先生的一句话“星巴克是学习氛围最浓郁的场所”,我很怀疑这话的出处,但对它的内容却不置可否。
学习氛围是个中性词,学习效率才至关重要。
我是自带表现欲的人,身边有人奋笔疾书,仿佛我也受到感染,有人偶尔投来关注的目光,仿佛我也能从中受到鼓舞。
不管是个人休闲,还是群体社交,每个人在这个环境里都是放松的、绽放的,当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时,整个人看起来光彩极了!
我很欣赏这种状态,也努力在成为这样的人。这时候再看书里的内容,头脑是清晰的、思维是开阔的,这大概就是内驱力的作用吧。
星巴克的slogan含义是“一个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如果你不想窝在家,也不想去图书馆,带本书,去星巴克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