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中流走,一不留神到了 2018 年。

放下内心的浮躁,再次回到书桌前,此刻是如此宁静。

“人们往往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

回顾过去十年,我换了 4 家单位,最长的四年零一个月,最短的不满一年;

工资收入和存款是十年前的五倍;

一套在某环外的房子和一辆很少开的车;

父母身体棒棒哒;

一个老公;

一本过期护照;走出了亚洲,旅游不再仅限东南亚;

......

不断升级的知识和观点;

遇到很多有趣的人,经历了各种酸甜,丰富了人生阅历;

不再人云亦云,面对生活,更加从容。

而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过去十年最大的收获和成长。

1 机遇

2007 年年底,我去古镇南浔玩,正好路过一个道观,就进去看了看,里面坐着的一个道士问了我的名字和从哪里来,写在了纸上。然后端详着我的脸,说了几句,貌似说我的事业还不错。说我在 32 岁之前会梦想成真。然后我花了一百元请了一卷 “平安”,期待美梦成真。

看到这,有些朋友笑了,这你也信啊。

我信啊,说我好,干吗不信。

2007 年我过的并不太好。眼见着 30 岁马上就要到来,没房、没对象、没成就感,更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到底何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觉得没意思。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意义,有了 “念想”,开始期待着, 32 岁之前到底会发生什么好事?

2008 年其实不算坏,赢得了人生的第一块名牌表 - Long Service Award,年中升职做了 team leader,8月出差去了泰国。不到三十岁已经是世界五百强化工巨头无固定合同的员工。

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工作的时候冲锋陷阵,到家后百无聊赖的上网。周末很长时间都赖在床上,思考着人生,越躺越累却不知道起来做什么。这样一周又一周重复着。找不到希望,也提不起兴趣。

通常,人们会在一些重要时刻比如生日(尤其是重大生日)、新年、重要纪念日前后做重大决策,时间提醒着我们改变的迫切性。我清晰的记得自己在 29 岁生日那天提出了辞职。我坐在电脑前很久,打开了邮件又关上,又打开,不知道写些什么,怎么措辞,.....,颤抖的按了发送键。对于即将和自己多年的工作及其所在环境、人以及生活状态告别,有些许不舍,对改变以及未来也并不自信。

身边一些同龄的朋友在这一年结婚。听说,2008 年 8 月 8 日登记结婚的人爆满。  也有朋友多年的感情走到终结。

辞职后不久,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蔓延到了国内,就业市场陷入一片寒冬。大公司纷纷冻结招聘,有些公司为了缩减开支,搬迁到郊区或外地,一些公司裁员甚至倒闭。

除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家人的不理解,待业在家的那几个月里,现在想来,还是挺好。和自己的内心如此接近,不再是躯体和灵魂割裂的感觉。喜欢秋日的阳光泻在窗帘上,而我在房间里安静的写作、上网、看电影。

最初的一两个月,我每天坚持写作,构思着职场小说。在写了十几页后,觉得内容平铺直叙,情节平淡无奇,没有戏剧冲突,毫无引人之处。另外我还构思了一部名为《斯嘉丽之死》的悬疑小说,因为想法太多,而阅历太少,追求逻辑合乎情理的我,没多久就放弃了创作。我的作家梦,在短暂尝试后就此搁置。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写作,现在会不会有所不同。普通人和大师之间的差距不一定是天赋,而是坚持。

2008 年是结束,更是开始,拉开了我人生重要阶段的序幕,是个人职业迅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

我们需要往前看,更远、更长远的未来。

30 岁后突然顿悟,需要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正是自己,不是社会、不是父母、家人和领导。

在休整了半年后,重回职场,“间隔月” 为满血复活提供了体力和精神储备,尤其在之后的十年期的前半段,我犹如打了鸡血般不知疲惫。

2009 年 3 月入职的这家公司虽然也是 500 强,工资、职位、工作内容,周围同事、下属,无论与前公司相比还是和个人期望之间都存在落差。好在我并没有过于纠结那些 “比较落差”,看长远,而不是眼前。虽然我当时不知道,这段不算满意的经历在一年半后,会为我迎来质的飞跃。只要沉下心,用心做,即便是整理回单,周旋于超市大妈间看似卑微工作也能做出被人认可的成绩。

不理内部纷争,放下眼前的得失,我以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速度,以涨薪 70% 以上跳槽去了一家美资 500 强食品公司,升级了 “经理” 抬头,就此进入了个人职业、收入和心智发展的快速时期。(如果你对我这段经历感兴趣,请参阅《从主管到经理》一文。)

回想过去,遭遇和挫折也是上天给我们的馈赠,总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些不如意的日子带来成长的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读书

2012 年年初的某个早上,我像往常一样乘地铁上班,在冗长的途中闭目养神,睁开眼睛,还未到站,拿起手边的报纸,一向跳过的广告版,那天居然认真看了起来,那是整整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招聘广告,吸引我的是 “心理学” 几个字。

到了公司找时间搜索了相关招生信息,比较相同专业的知名院校,联系了其中几所学校。第一个给我回电的还是人大的老师,简单介绍了相关情况后告诉我,在周六浦东图书馆有场在职研究生招生宣讲会,有兴趣可以前往了解情况。

那天在现场了解了进一步信息后,立马决定报名并付了学费。之后跟着一名负责老师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报名的校友,其中一位还是心理学的同学。

看似偶然的一个决定,却是必然结果。

2010 年加入的公司,当时刚在国内设立工厂和业务部门,除了研究蓝图项目,构建体系,招募人员和开展培训外,还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时间。我没有把闲余时间荒废在无所事事中,而是一本接着一本阅读个人成长类(俗称鸡汤)和管理类书籍,书上提到书籍,会接着找来看。我发现这类书籍经常援引心理学研究成果和著作。

直到无意间看到报纸上的招生简章,我决定系统的学习心理学。

读书和阅读不仅扩大了视野和朋友圈。重回教室,让我找回久违的青春的感觉。授课早就不是照本宣读,而学习不仅是理论联系实践,书本的知识可以迁徙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工作中的内容,只要能转换成数据,都可以拿来基于数学统计寻找规律,建构理论,甚至预测未来。(有关的实践经验,可参阅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 一个经理人的团队生涯发展探索 (完整篇))

曾经有个学生非常崇拜杨绛先生,他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对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的回信简短而直白,“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读书的确是治疗焦虑和倦怠的有效方法。(我把这段个人经历写在《在阅读中成长》一文中。)

3 命运

小时后看电影版《红楼梦》,影片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警幻仙子把宝玉带到一个叫 “薄命司”的地方,宝玉见书橱里有一本《金陵十二钗》拿起来看,每一个对应一首诗,另外还有《副册》和《又副册》。。。这是《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揭示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命运的部分。

长大以后不止一次的想,会不会每个人的命运就像那一本本册子,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年纪大了一些后,反而越来越唯心了,觉得有些事,靠努力是无法改变的。

我常常想,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基因?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后天努力?

几年前有一部 BBC 的纪录片 “7 Up” 的内容刷爆了朋友圈,以 14 个来自英国各个阶层的 7 岁的孩子作为样本,跟踪他们从 7 岁到 56 岁的状态,每隔 7 年 (7岁、14 岁、21岁、28 岁、35 岁、42 岁、49岁、56 岁)采访这些人的现状和梦想。寒门难出贵子,只有极个别人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大多数情况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既然如此,我们还要不要努力?

答案是“当然”。虽然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努力突破界限,实现自我。不试一试,做到极致,怎么知道自己就不是极少数人之一。

如果竭尽全力后,依然无法改变一些现状,那就得坦然接受现实,总有努力所不能达到的边界。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4 结婚

我的大龄女青年朋友们,在没有赶上 30 岁前那波结婚潮,最近几年都陆续开花结果。就好比排队进入嘉年华,最先一批人进去后,等一阵,再进入一批,再等一阵。除非你中途选择放弃离场,总会轮到自己。

去迪斯尼要排队,进奢侈品店要排队,就连买个葱油饼也得排队,所以凡事要淡定、耐心。

结婚和职业规划类似,前提都是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散步消食。万家灯火,我特别喜欢那种温暖的灯光,透到窗外,让路人倍感温馨。我希望有一天能拥有这样一所散发着暖色的灯光的寓所,成为它的女主人。在一个平凡的夜晚,一个小心愿通过脑电波散播在宇宙中。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当然,还需要一位男主人共同达成这个愿望。

之后迎来了红鸾天喜年,我也成为了小区另一所房产的新业主。

有些事情,关键是你想不想要,若不想要,它又怎么会来?

所以,你需要放下那些 “不配得” 的心理。

我都年纪那么大了,还有机会结婚吗?

-  当然!只要你愿意。

好男人越来越少了怎么办?

- 你得做减法,去掉那些不是必要充分条件的选项,比如 “外貌”、“年龄”,只保留那些必要条件: 性别、品格、价值观、能力......,选择范围瞬间辽阔起来。

佳偶难觅,是因为我们拿着一堆条件去找对象。

“他得 178 以上。” - 根据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筛掉了大部分。

“月收入*万元以上” -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又去掉一大半。

“得有感觉“ - 范围缩小为个位数以下。

“没结婚” - 符合以上条件的概率相当于中五百万彩票。此外,成功率和年龄成反比。

事实是,你连每年年会都没中过奖,所以需要合理设置择偶条件。

要大胆梦想,同时得有理性思维。

5 重回故里

祖上三代以上都是上海人。上海就是我的故乡。

我还有个童年的故乡,在安徽宁国。童年前半部分就是在父母工作的小三线 - 上海胜利水泥厂的职工生活区里度过的,童年往事很多是关于那段记忆。

“山沟沟里的小上海” 除了有山,回一次上海得花上一天时间,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和上海也没什么太大差别。住的是五层楼的楼房,有抽水马桶,阳台很大,可以养鸡。到处是沪语环绕,每天中午广播里播放着音乐。有为职工子女建的幼儿园和子弟学校,老师们同样来自上海。周边生活设施也完善。商店、菜场、卫生院还有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无线电广播,以及之后的电视,都能收到来自上海和中央的频道。

为什么要提这段历史,因为我在 2010 年 2 月,重回了一次魂牵梦绕的童年故里- 安徽宁国。生怕以后逐渐淡忘那段经历,于 2013 年 3 月底把它记录在当时的博客里:

据说,“人的其它器官或组织损伤后可因细胞分裂增殖很快得以恢复,唯独脑细胞不可再生,一旦发育完成后,再也不会增殖。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时那个数目的脑细胞可供利用,大约140亿个。脑细胞处在一种连续不断地死亡且永不复生增殖的过程,死一个就少一个,直至消亡殆尽。这是一种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人到20岁之后,脑细胞就开始以每天10万个速度递减。”

我担心有一天,那些存储记忆的脑细胞的死亡后,记忆将不复存在,所以把一些往事点滴记录。

2010 年春节我去了一个对我来说是记忆起源地方。之前和家人打听到那个地方离宣城很近,于是就上路了。过年城里冷清的很。商铺紧闭大门,路上行人寥寥,人最多的地方是长途车站。

第二天赶往目的地。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离开的时候太小,记得又不太清晰,只记得,住的楼房前面可以看见铁路。一路问过去,.......,直到我找到那熟悉的铁路,原来这段铁路用于运输水泥原料,铁路上的驿站以前还有人住的,是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如今空无一人。

铁路尽头,我看到了空城般的住宅区,若不是后几排房子稀稀拉拉住着些人,空荡荡的房子敞开着门窗怪可怕的,屋内散落着狼藉,不知道它们的主人又去了哪里,从掉落在屋内的日历显示 2006 年,也就是这房子已经空了近 4 年了!

原以为记忆的源头是一个地方,而记忆实质是那时、那景、和那时的人!他们如今都在哪?生活的好不好?

值得一提得是,不知是机缘还是巧合,我如今住的小区旁边的大马路就叫“宁国路”。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我洗尽铅华,依旧笑魇如花。

6 变化

如今的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变化。科技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的认知和观念在不断被刷新。

而变化对于我来说,从三十多年前从安徽小三线返沪已经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变化。

回到上海,我的父母需要面临最棘手的现实问题:住房、户口和读书。

转学和搬家充斥着我的小学阶段,直到进入中学阶段才停止。我小学六年(全日制六年)转了 5 次学,搬了 2 次家, 曾在 4 个不同的亲戚家寄居过。动荡的童年。

当然我还是很感激我父母,这种孟母三迁式的搬家和转学,出于一些客观因素的考虑,无非是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前途。当时父母单位分房所在区域的小学教育水平尚可,但是中学水平则不佳。虽然不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结果,但是参照几个小学同学后来的情况,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学习的氛围对之后的升学还是影响很大。小区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以及当时班里最要好的女生后来都没有念高中而是读了中专。我六年级转学去的小学,对口的中学高中部是区重点,升入初中后遇到几个以前小学的同学,都是父母花了钱,托关系转学来的,而那些后来考上了本校的高中的同学,基本后来都读了大学。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想,这段频繁变化的经历,对我之后的心智成长,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是幸运还是不幸,主要取决于我看待它的态度。如果我认为它塑造了自己对变化的适应性,那它就是积极的。

凡事一帆风顺的人,不会有坚强的性格。- 尼克松

我至今没搞弄明白,小时候是如何做到,淡定的对待离别和变化。最短的半年内换了学校、老师和同学,最长的也就两年,除了四、五年级在同一所学校,几乎每年暑假一过,我就得转一次学,换一个住所。到底是年纪太小,钝感力太强,还是适应力太强,竟然无视变化的影响。倘若让我现在每隔一两年跳一次槽换个地方,我是不乐意的,太折腾。年少时的被动变化,反反复复,印刻在了我的大脑回路里,预警着变化随时会到来。这种惯性记忆,一方面给我带来了焦虑,而另一方面让我有了危机意识。事物总是充满着两面性。

如果不主动改变,迟早会被动改变。

7 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初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无法区分自己和客体。大约在 2 岁以后,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自我意识逐渐产生。而人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不断认知自我,升级自我意识。

我从感知到自我,到和自己和平相处,大约经过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逐渐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由于父母是双职工,在学龄前(放假等因故没有去幼儿园)有一段被独自关在家中的日子。不吵不闹,不害怕,独自坐在小板凳上思考人生,深切的感受来自身体知觉的变化。

阶段二,社会化内化着我们的行为标准,需要遵循普世价值观。

上学后一直到职业早期,不断接收着父母,亲友、社会对个人的期待。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要认真工作,升职加薪,早日成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阶段三,世界万物不尽相同,尝试用多元视角看待人和事。

人和人是不同的,包括你我之间。好坏对错都是相对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谓“不同”,只是我们用自己标准去衡量对方。之前网上流行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接受不同的观点,拥有多重视角,尊重彼此的不同,这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阶段四,学会区分社会期待和自我需求,找到真实的自我。

自然界有自然规律,社会有社会规律,职场有职场规则。以前总认为凡事随大流,基本不会错。而如今越发觉得,生活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经历也各有不同,人生是一场没有排练的即兴表演,没有必要复制别人的剧本。

有时候,成为少数人,未必是件坏事。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接种新型肝炎疫苗,对每个人预先进行了皮下注射试验,一周后视情况而定。大多数同学在第二天手腕内侧鼓起了个小包,我却没有。最后全班几十号人,只有五六名同学最后注射了疫苗,而我就是其中之一。那针打起来很痛,有个男生竟然哭了。过了一段时间,伤口化脓,然后结痂,不小心碰到后还会再流脓,直到最后变成一个难看的疤。那时候我想,真是太不幸了,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需要打针才能抵御病毒,而其他人却不用。而事实是,多数人对该疫苗有不良反应,只有少数自带抗体,而我就恰恰就是那少数分之一。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8 意义

30 岁的时候,觉得成功女人的标志:名表、克拉钻、爱马仕。为了拥有这些,要么生的好,要么嫁的好,要么干的好。看来,我只有最后一个可能了。30 岁的我,认为努力工作才是出路。话是没错。

看着那些年的目标,“我要得到....”,“我想获得....”。然而,为什么有些东西明明已经拥有,幸福感并没有提升,内心还是如此焦虑。(相关文章 《生活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1942- ) 在《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 一书中指出,幸福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我开始回想哪些生活片段,让自己沉浸在其中,又感受到了意义感和满足感:

阅读、学习、获得新知;

沟通、交流、分享信息;

统计、分析、构建理论;

归纳、总结、表达思想;

助人、助己、创造可能。

9 终身美丽

“你年轻时很美丽,不过跟那时相比,我更新喜欢现在你经历沧桑的容颜”

                                    - 杜拉斯 《情人》

我特意翻阅过去十年的历年照片,感谢老天的眷顾,变化最大的似乎还是内心而不是外貌。周围的朋友们也大都如此。

有一次,大约是周末,我在人民广场等地铁。走来了一位优雅的女士,三四十岁的样子,精致的妆容看不出具体年龄。身上除了黑、灰再无第三种颜色。举手投足间有种高贵的气质,和周围的市井气息格格不入。

我仿佛回到刚毕业那时,心中憧憬着有朝一日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这样的女子。自信、美丽、优雅、从容。再看看车厢玻璃上自己的投影,眉头紧锁,无精打采,眼神木讷,面部下垂,穿着充分诠释了淘宝廉价感,自信全无。

从此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女性,需要时常提醒自己,修容于貌,修身在心。

愿活出优雅,终身美丽。

10 结束与开始

一个十年的结束,是另一个十年的开始。

2008 - 2017, 是属于我的十年,也是你的。

另一个十年已经开始。

书写对下一个十年的期待,与你共叙下一个十年的精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主图:顶底支撑;任何主升必须突破拉升线。 副图:八仙过海;任何上涨都必须八仙红,买入信号时主图不能上摸顶线。 副图...
    向延炳阅读 1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