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是我爱熊猫。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第一章。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孩子需要的,父母都会倾其所有给与他们。比如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节衣缩食购买天价的学区房;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进入好中学、考上好大学,父母帮孩子把辅导班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周末的时间不是陪孩子在上课,就是带孩子在上课的路上。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内容最多的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考试成绩如何?”“上课认真听讲啊。”父母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咱们给孩子的爱,质量如何呢?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尹建莉老师的观点。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在第一章当中,尹老师提出了7个问题,同时也分享了她的7个锦囊妙计。
问题1: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积极面对困难?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让他们感到困难、惧怕的事情,家长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决困难,而是帮助他克服恐惧心理,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培养忍耐痛苦的勇气。
比如,打针,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并且都害怕的。但打针的“痛”吃药的“苦”都是孩子必须要承受的,那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尹老师提出四个原则:
一是家长要平静自若,让孩子觉得安心
二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向孩子说明。打针是为了宝宝快点好起来,不再这么难受。
三是父母如实相告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打针有多疼呢?就像坐小板凳摔了个屁股蹲儿。用类比的方式,用孩子经历的、熟悉的感觉来比方,就会降低孩子对未知疼痛的恐惧。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孩子的忍耐力是惊人的,只要不吓到他们,给出合理的心理预期,孩子多半是能接受一些看上去很困难的事情。
绝不能使用哄骗和收买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不打针警察就来抓你、把药吃了就给你买玩具等等。这些手段看上去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副作用很大,不能真正环节孩子的紧张恐惧,可能也学会了哄骗和收买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对品行的发展不利。
问题2:如何跟孩子开玩笑?
看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萌萌哒的小孩儿,大人总喜欢逗一逗。但是通常分不清什么是“逗”,什么是“捉弄”。“逗”是以孩子快乐为前提的,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做出孩子感到快乐的事情。而“捉弄”,则是不顾孩子的心情好坏,只求大人开心。比如叫奶奶,就给好吃的;跟宝宝说妈妈不要她了,跟阿姨回家,故意拿走孩子的玩具。似乎惹孩子哭,让孩子着急,比逗孩子笑,更让大人觉得好玩。大人们很少去想这样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捉弄”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不被尊重,损伤自尊心,加剧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逗他们开心。面对自己家的孩子被捉弄,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
请牢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问题3:如何让孩子拥有好人缘?
1、善良宽容:小板凳把宝宝绊倒了,家长一边安慰宝宝,一边责骂、拍打小板凳。孩子可能会破涕为笑,转移了疼的注意力。但这种“复仇行为”,会引导孩子遇到问题就去指责别人。尹建莉老师的做法是安抚孩子的同时,教孩子善待“对方”,意识“碰撞”是双方的事情,让她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这种思维方式为良性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2、第三选择:小朋友之间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发生矛盾。比如争夺一个玩具。那我们怂恿孩子抢夺,还是被迫让出?其实有第三、第四、第N种选择。可以赶快用另一个玩具吸引注意力,还可以找到新玩法,让大家合作完成。只要肯动脑,就能温和智慧地化解矛盾。因此孩子拥有了变通能力,才可以少受伤甚至不受伤。
3、纯洁无私: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圆圆,高考前把自己整理出英语资料给班里的每位同学都复印了一份。这些同学也是她潜在的高考竞争对手。但是圆圆却能做到如此的单纯和无私。这样的人,谁不愿意和她做朋友呢?
4、育儿先育己:尹建莉老师告诉我们,身为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杜绝双标,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内化于心,形成稳定的做事风格。
问题4:童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一时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尹建莉老师认为孩子应该有做过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就只能做没有翅膀的凡人。她也是这样做的。从女儿圆圆2岁起,每年都会为她精心准备圣诞礼物。圆圆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对圣诞老人的真实性有了怀疑,但是尹老师希望她不要过早地失去童话世界,没有告诉她真相,孩子总是要长大,童话总是要消失。但圆圆明白父母的陪伴和爱是永远存在的,给她的勇气和美好的品质也是真的。童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是孩提时代的精神食粮,也是成年后持续被滋养的甘露。
问题5:孩子早恋,家长如何避免强化刺激,做到疏导平息?
尹建莉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有一颗同理心:每个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回忆一下我们的少男少女时代,就能理解中学生的这种情愫的萌发是多么正常。
其次是清除思想污垢,父母不要把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好感当做洪水猛兽一般拒之千里之外。
最后赢得孩子的信任后,开始进行疏导。告诉他(她)在这个年龄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身体生理发展健康的表现。如果有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优秀值得别人欣赏的人。在你不断地学习、成长中,将会遇到更多欣赏你的人。
只有让孩子获得了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的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问题6:如何看待孩子的缺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表扬孩子的优点时要具体,要让他体会到价值感。那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就没那么淡定了。在焦虑、愤怒的驱使下,很容易就陷入“想让他变得更好,首先就要让他感觉更糟”的思维定势中,不理智地说出羞辱孩子的话。尹建莉老师告诉我们,孩子犯错后,不用家长批评,她(他)心理也会不好意思的。如果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我早就提醒过你”的话,孩子会觉得厌烦,生气,甚至和家长顶嘴。这样做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所以家长一定允许孩子“试错“。还记得小时候,宝宝被装满热水的杯子烫到一次,以后再也不会去摸了。所以”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他成长的机会。就像发烧一样,虽然没人喜欢发烧,但却是提高我们免疫力的必经之路啊。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和他一起迎接这个“宝贝”吧。就像一鸣老师说的,“错误是宝贝,改正错误是真宝贝。”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尹建莉老师“像牛顿一样”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化解为依据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孩子能听得进
问题7:如何让古诗滋养我们的孩子?
在中国文化中,“诗和远方”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没有“远方”的诗歌,往往苍白无力,空洞无物,没有“诗歌”的远方,则显得直白、冰冷、缺乏魅力。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诗情和文采,实际上也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垂青的人。
1、抛弃功利心
让10分钟记住200个单词,1节课教会孩子写作文,一天之内提升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诸如此类的广告铺天盖地。急功近利,已经开始污染孩子学习的这片净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如此浮躁的环境下,孩子怎么能坐得住、沉下心去享受学习带来的成长和乐趣呢?我们应该向尹建莉老师学习,抛弃功利心,小心呵护学习的兴趣。
2、感受诗词美
诗词之美,美在韵律,美在意境。有的家长会皱起眉头,对诗词一窍不通,那怎么教孩子啊?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告诉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中,就自然领悟经文中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遍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读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