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学而第一|二):学以润身,止于至善,朋友圈自动越来越大。

小廌学论语(学而第一|二)

【原文】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悲乎!

大学和刚工作的时候,每次同学、同事、朋友找我一起玩,聚会,常常比较郁闷。因为穷得叮当响,到处急用钱。想着凑份子钱吧,觉得吃吃喝喝东拉西扯没啥意思。不去吧,又怕失去朋友。更担心人说自己孤僻,抠门,不合群。

恼火啊,相当恼火。

人不知我而愠,乃小人乎?

工作头两年,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获得了好几项公司荣誉表彰,完成了几个有难度的项目,客户评价也不错。领导好像就是看不见,就是不给涨工资。

愤怒啊,相当愤怒。

难道孔子是个有钱人?他就那么能忍?

学而时习之。

钱穆注解说,这三句话(包括第一句)是孔子对自己学习成长道路的自述。

“学而时习”,是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后,效法圣贤(应指周王)。学既有所得,人自然自信了,同类朋友皆主动从远方而来,以求教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吾道不孤,斯道有传,大家教学相长,相互进益,当然宣畅可乐了。“有朋远来”是孔子三十而立中年成学后的事。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实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达到最高境界,“知我者其天乎”,故“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五十知天命后的事情了。

看来学岔劈了,不温习,不切己体察不行。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知慕于我的人,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这样一解,第二句好理解了。人脉,“仁”脉也,有仁才有脉,有仁自有脉。道理很简单,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愿意追随有德有能之人。

第三句呢?

工作第三年,实在痛苦迷茫不已,又不知找谁点拨。只好找了很多书来看,看看圣贤们是怎么做的。最后寻到了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实在走途无路,那就信他一回。于是,坚定三条工作原则:一,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二,诚以待人。三,工作好不好是我的责任,付不付钱,付多少钱是客户和领导绝对的自由。短短几年,确实体会到圣贤所言不枉欺人也。不问收获必有收获,收获超出预期。只是不在此时收获,就在彼时收获;不在这里收获,就在那里收获。不亦悦乎!原来如此简单!

谈谈我的体会,怀才如怀孕。

如果人家看不出来,恐怕是肚子不够大。等七八个月了,你去路上走走,不用说,都主动给你让路。三四个月就找人家要抚养费,有点扯不清爽也是正常的呀!

这就是所谓要“熟”吧?“熟”这个比喻很有门道,孔子没有深入解释,得等一百多年以后孟子来讲。

人不知而不愠。孔子不愠,是他境界极高,一般人懂不了。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列在那,一清二楚,你读了大学又怎样,还是听不懂。而我们不愠,何尝不是情非得已。愠又能如何?匹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贤学习是学以润身,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稻盛和夫说,“工作即修行”。当今的人呢,根本上都是为了别人学习,学给别人看的。工作卖命也主要是为了涨工资,升职位。

所以说,第一句话搞不明白的,也就别看论语了。孔子的价值观是“求仁得仁,何所怨焉”!自己不是那种理念的人,孔子的道理是绝对学不“熟”的。学得灰不溜秋的后果是什么?只有痛苦和虚伪。

总结一下,前面三句话讲孔子的学习学——

学习内容:为人之道,即为仁之道。

学习对象:圣贤(之人)。(信服谁,跟谁学)。

学习目的:学以润身,止于至善。

学习原则: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

学会标准:熟是关键,要能感到“悦乎”!

学成效果:朋友圈自动变得越来越大。

或许有人会忍不住疑问,孔子原意有那么复杂吗,想多了吧?

或许吧,或许。每个人都只相信TA能理解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皆有所成,自然)有同类朋友自远方而来,心里感到更加快乐。(学以润身),即使自己不为人所知,也不会心存些微愠怒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注解】

1、朋:钱穆注,同类人,志同道合的人,知慕于我的人。

2、自:张居正注,主动,自动。

3、愠:含怒的意思。

4、君子:成德之人。

小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