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仁”、“义”

“仁”、“义”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汉字,因时间久远,国人已不知其原始意义。

仁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它的左边是个人,背对着后面那个看似“二”的东西。那并不是二,下面一横是地面,上面那横在有些甲骨文里是个点点,通过仔细研究,笔者确信造字者想画的是地上一个金属块。

一个人,背对着地上的金属块,什么意思?

“仁”的形义是路不拾遗——看到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论多贵重,直接无视,走过去,不拿。它的音义同“忍”。综合起来,用“不是你的不要拿”来解释“仁”是比较恰当的。

“仁”的理念在五帝及夏商周时代不光用来教化百姓忍住贪念,不偷不抢,更多地是要求各级领主不要太贪心,不要从穷百姓身上索取太多。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孟子所谓“仁者爱人”,都由此而来。在法制匮乏的时代,这种教化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义”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它的上面是个羊头,这是炎黄部落士兵的“军帽”,部落不同标志不同,蚩尤部落用牛头,打仗时识别敌我就靠它。羊下左侧是部落旗帜,打仗时靠它引导部队集结或分散。旗帜的右边是“戈”,士兵打仗的武器。此三者是当时军队必备的东西。

“义”的音义同“一”,是“集结”的意思。

整体来说,“义”的意思就是,要打仗了,各部落都请带着军帽、旗帜和武器到指定地点集结,接受检阅。

诸侯们一定要服从指令,派军队前去集结作战吗?答案是:必须滴!在国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炎黄各部靠“盟约”来实现集体安全,一部被打,十部去帮,不帮就是“不义”。别人挨打,你背弃盟约不去帮,下次你被打,就没人来帮你。“义”,可以说是那一时代为保证各氏族安全而产生的道德说教。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义”,就是“该付出的要付出”

仁,不是你的不要拿;义,该付出的要付出。

这就是所谓“仁”、“义”的原始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嘿!好久不见,在远方的你,过得还好么?我想,至少不会孤单吧。 高一,我们初识,长发及腰的你总是给人一种秀...
    罗密欧的鞭腿阅读 1,553评论 0 0
  • 自摩拜单车,OFO共享单车持续火热。共享化经济已经拉开新时代的大门,引用百度百科的介绍——“共享经济的发展——去中...
    会fly的鸡腿阅读 10,984评论 0 9
  •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春天的脚...
    杨严辉阅读 2,890评论 1 0
  • LOL四周年 恰逢LOL四周年,作为从公测开始中毒的玩家,曾长期混迹青铜/白银段的“低分段玩家”(过千盘),也算是...
    3bfc5e4cadd1阅读 2,86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