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推文和朋友圈越来越燥了……
华为天才少年年薪一百多万,高考各种状元频频露脸,现在都不流行秀录取通知书,而是秀学校给了多少奖学金……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你以为的天才,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出彩。
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
好像全世界都围着第一名喝彩,凡事都要我们争个第一,最不到最好就没资格得到关注一样。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长假几天,自己都没有干什么有用的事,
眼看着又要准备上班了,发现自己又浪费了一个假期,于是内心无比自责,
搞不好上班前一天晚上还强迫自己非得看下一本书才能睡觉,
结果带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书也看不下,觉也睡不着,第二天还起不了床,耽误了上班时间,全然没有了休假回来后元气满满的状态……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被外界宣扬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我们也不一定事事都争取要成为”最好“。
有时候,我们只要做到”够好就行“,及时从”完美主义“的陷阱中脱离出来,因为我们还要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
1、人生是多元复杂的
现在能一个职业做下一辈子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生的路那么长,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表面看似好像没有什么收益,但在更远的规划或圈层来看,它往往是有益的。
乔布斯大学期间,跑去旁听艺术、外国文化、哲学等课程,辍学后,继续旁听书法课,沉迷于佛教和禅修,为此他还特地跑去印度寻访自己的精神导师。
而这些经历,在后来他主导设计iPhone手机的时候,都派上了用场。
有些我们之前做的”无用之事“,在未来某时,会变成我们前进的积木,帮助我们搭建起新旅程的篇章。
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却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却终身有用。
眼光够长远的父母,会让孩子去读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事,花无用的时间,耗无用的精力,因为人生最长远的目标,都在于那些不被功利衡量的“无用”。
不能只做有用的事,是人生多元化的关键。
2、局部最优VS全局最优
假设我们身处在一片群山之中,站到山顶的那个人就是优胜者,我们想要获胜,是不是就是一个劲地往上爬?
但其实,既然是一片群山,山峰有高有低,如果我们只在目前所处的山脚下直接就往上爬,等我们努力爬上了山顶,发现别处还有更高的山峰。
我们爬上了眼前的山峰,是局部的优胜者,但就这片群山而言,我们的选择却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的。
当然,能拿到局部最优还好,至少我们在这个局部是胜利者,但如果过度专注于当下,就容易让自己没有余地。
3、多变的环境
当下的一切都最大化地投入,一旦环境有所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受到冲击,孤注一掷很有可能变成一败涂地。
一个一辈子只会做基础会计的人,如何面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替代?
一个被开除的收费服务员,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如何面对余生的生存发展?
那些在耕种之余饱读诗书的人,将自己的作品,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了千万人面前,成为一位作家、诗者;
那些在下班之后研究设计、出门喜欢摄影的人,开启了自己的斜杠青年人生……
海底捞在经营初期,不惜重金给员工最好的住宿生活条件,在经商之道看来是”赔钱的事“,但这些员工却死心塌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海底捞发展成为火锅连锁第一位。
这个世界依然敬佩那些能够一生专注一事的匠人,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不足以应对如今多变的环境。
所以,小则保留元气,大则为未来播下种子,我们多多少少都要做点无用的事。
4、有选择地做无用之事
既然不能只做有用之事,但也不能毫无选择性地去做无用之事。
我们可以试着去做以下这些无用之事:
①时间复利
去做那些时间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事,也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研,会带来复利的事情。
比如,比起一休假就躺床上下不来的休息方式,早起跑步,参加点业余活动,去书城找本书读一下等等,都是更有利于我们身心的休闲充电方式。
②多交流
比起关起门来苦读自省,多和他人漫谈,更能及时给予我们反馈,在交流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考。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有启发的事情,总比拨弄一堆陈年老事来的有意思。
③享受创造和成就
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被时间、行程推着走的,要么十万火急,要么枯燥乏味。
这种事情做多了,不仅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也会在无形中带给我们压力,让我们关注在各种繁杂的小事中,难以抽身,没有了创意发挥的空间,一顿狂忙之后,却成就感寥寥。
我们可以为自己留出一个整块的时间用于创造,然后好好享受创造性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说不定反而为生活和工作添加了新的想法和创意。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追求极致和最优化,并不是一直都有效的策略。
面对人生这么复杂而庞大的棋局,我们最好还是设定一个够好的目标,达到时不妨停一停,其他的精力拿来做点无用的事,拥抱自己,充实自己,迎接更丰富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