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逝去的人,因为沿袭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因为清明,远方的人像是听到家乡呼唤的摇铃,归来便马不停蹄。一年又一年里的家乡,我们感叹物是人非,也总能看到满地的油菜花,灿黄依旧。
扫墓,对于生者是思念缅怀,对于逝者在那片荒凉之地是不是算多了一份热闹相聚呢?
今年的清明没有雨纷纷,只是风喧嚣了些,天阴沉了些。一声声爆竹鞭炮此起彼伏,划破墓地上空的死寂。如若眼前的不是新坟,其实很难从表情看出祭拜的人有几多悲伤。很多逝去已经久远,久远到看不出你难过,只是偶尔目光看向远处,好像想起什么,又突然记不起,思绪静止了一会儿。回过神后却可以笑着跟同行的亲戚拉拉家常,我觉得这是一种安慰。共存的记忆日渐模糊,牵引你来到坟前的是血缘,是宗族,是牵绊,但逝去的人呐,你想告诉他们,你们活着的在努力认真地活。
一年里挑了一天祭奠死亡,死亡是我们最终的句点,个体来讲就是一瞬间停止了心跳。然而变老却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一个动态,它累积着迈向句点的步伐。之前一篇关于跟父母相处时间还剩多少天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不敢相信,小时候那个屁颠屁颠的你长大后跟父母竟如此疏离,如此令人牵挂。你竭尽全力远远飞去,去看花花世界,找诗和远方。殊不知,时间的针脚在默默嘀嗒,这时你才疑惑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任性地挥霍自己的时间,也挥霍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可他们却在一点点变老,有时是很快地变老。他们的时间追不上我们的,苍白而无力。在外,我们或许已经很久没有一觉睡到午时,甚至有时等着闹钟醒来,忙忙碌碌地起床出门。但是一回老家,秒变巨婴,我们可以安心地睡个懒觉。也只有在父母的身边,我们才可以是个孩子,卸下了所有防备,真正的孩子。我们是否想到,他们也需要我们像对孩子一般地呵护,哄笑,需要耐心和陪伴。而这些可能在我们忙于工作时敷衍了过去,有了小家后顾不周全忽略了过去,相聚后低头刷手机时躲闪了过去。真的希望《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不只是触碰到我们一时的泪点。大马哈鱼回溯,驯鹿北归,我们回家。家,永远是温暖的存在,是可以回望的灯塔。记得常回头,看看灯塔下站着的人。
变老和死亡一直都是重要的生命议题,某一天我们都将面对,深知我们的感性很难战胜,但我还是想介绍下这本书《最好的告别》,看看葛文德这个外科医生如何科学阐述衰老、死亡,以及关于如何提高最终的幸福感他提出了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尽管有些在我们国家很难执行,但确实令人发省。身为子女小辈的我们,主动提前了解,肯定益处良多。
去年因为喜欢金士杰的表演,去看了果陀剧场的话剧《最后十四堂相约星期二的课》。这十四堂课,是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教授莫利与学生米奇的十四次对话。其中两课就关乎老年和死亡,貌似沉重了些,但莫利的风趣幽默以及他跳的两段舞蹈,让你看到他面对变老、死亡是如此坦然。阅尽世间无数,所有的不是过眼云帆,是积累的生命智慧,这位老者教你要热爱生活。
杨德昌有部电影《一 一》,片尾洋洋在婆婆葬礼上念了一段话,“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 。变老从一个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来,你会不会觉得太过老成?婆婆生前会讲很多道理给洋洋听,总是让他听话,婆婆说自己老了。洋洋因此根据一个人知道看到事情的多寡来判断是不是可以说老,相对于小表弟的懵懂,懂事一点的他似乎可以说老了,简单而又是那么正确。所以变老某种程度上可以指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也好像对于变老有了提前的感知,无关年龄,它是一种时间轴上的感知变化。变老是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堵,从前慢的现在快,从前快的,现在只能干着急。变老是旧电影越来越好看,旧歌曲越来越有味道,过往的岁月越来越怀念。变老是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变老是你正在思考着变老这件事……
很多时候你会不会也觉得【我老了】?
意识到亲人的垂暮之年,感知到变老,这不是悲观,恰恰相反,这是人生最大的豁达。我们能做的是好好地生活,好好地陪伴,好好地变老……
写于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