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情欲世间,作为年轻的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我们常常在电影和小说中看到一些“真爱’,难道这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种完美的爱情吗?
举个例子,陀斯妥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塑造了索尼亚这一至真至纯的女性形象。当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滔天罪行并向她坦白时,索尼亚说了这样一段话:上帝会宽恕你的,我也会和你一起向上帝请罪,一起亲吻大地吧。陀斯妥夫斯基塑造出这样一个可以宽容一切 宽恕一切如菩萨般的女性形象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是不存在能够如此包容一切的至真至纯的人。因为我们都是带着业力来到这个世界,那么菩萨她也是通过累生累世的经历许多痛苦的修行才能够拥有至真至纯的品质。
我们总是想拥有一个无论何时都会一如既往的包容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一如既往的爱自己的一位伴侣,如果真有这样的异性,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异性就好了,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妄想。这样的妄想只会存在于小说和电影中,存在于作家们所打造的爱情神话之中。如果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那么这些关于完美爱情 恋人的小说电影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痴男怨女去追捧了。正是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类人物,所以我们读到或看到这类的情节或人物,也就会催泪而下,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动。
曾经我很追捧仓央嘉措这位历史中的情僧,喜欢读他的诗 看关于他生平事迹的书籍,往往被感动,当然也会被带到他的世界中去。最后我反观自己,发现自己已迷失在这虚幻的追爱道路上,看看我们当下这个时刻的因缘,我都只是我,成为不了仓央嘉措,也不会拥有玛吉阿米那样的女性,所以现在再去读仓央嘉措的诗文,会去结合自己现世的实际生活,我一位来自西藏的诗人朋友曾与我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唯有我们达到仓央嘉措那种修行程度,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理解仓央嘉措的诗文所表露的含义。
结合现世我们谈谈恋爱的,一提起爱情的滋味或恋爱的感觉,我们立刻能联想到浪漫 甜蜜 不孤单等各种美好的体验。实际上,谈过恋爱的人都能有深刻的体会,恋爱中的两个人刚开始会拥有那份美好的体验,可是很多时候也会被嫉妒 憎恨 思念 不安 寂寞等各种糟糕的负面情绪所困扰。因为恋爱时人的心情往往是起伏不定的,会被一种渴望完全的占有对方所控制,例如:如果你发给你的伴侣一条讯息,而你的伴侣在很长时间里回复你 或者没有回复你,这时你不妨看看你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呢?也许刚开始的前几分钟你会很平静,可是随着时间越长你的内心世界就会不平静,你开始进入一种无明的世界,也许很好的事情你却会想的很坏,如果你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人,你会去和对方大吵一番,此刻那种甜蜜的恋爱关系就会变得不和谐。
我的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女孩子,她跟我说她与一位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离婚男士在一起谈恋爱,她很喜欢这位男人,想与他长厢厮守,可是不幸的是偶然间她怀孕了,她很想为这位男人生一个baby,虽然她们没有结婚,但是她非常想拥有一个baby,曾经她有一次堕胎的经历,那次堕胎在她的潜意识之中种下了一个不好的种子,在她一个人独处时会产生莫名的恐惧,这一次她不想再受那样的伤害,当然她也想为她爱的人生一个孩子,她觉得这样就可以长厢厮守一生了。偏偏他的恋人不想拥有这个孩子,一直劝她去堕胎,可是她不想这样子做,因为她的恋人常常出差,她常常独自一人在家生活,其实人往往在独处时会妄念纷飞,这时她的精神开始出现了偏激的一面,她开始自残自己的身体。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我们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常常上演这样的剧情。可是为何会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这样的剧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其实你喜欢的并不是他,你只是喜欢无法得到的东西而已。虽然身体处在一个不愉快的状态下,但是大脑却在幻想一种虚假的快感。结合我刚刚诉说的那件事,其实那为女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孩子就可以永远得到这个男人的身体和心,她把她的恋人想的太完美了,可是他的恋人是真的那么完美吗?如果她的恋人真的是她想象的那么完美那么她就不会经历那么痛苦的事情,其实她不妨冷静的想一下,结合实际的情况去分析,其实并不是那位男人真的爱她,只是她觉得那个男人很爱她,往往爱情就是这么容易让人迷失,不过佛陀也有说过这样一句话:往往痛苦与实相能够让我们通向觉悟的道路。我相信能够经历一段迷失恋情的朋友都会有一段清醒的时刻,不过在进入下一段恋情后我们往往又会迷失,再一次经历同样的痛苦,就这样我们活在这无尽的爱情生死轮回中。
其实恋爱中的两个人,如果能够超越“欲望”而在一起,两个人的恋爱关系也就能长久了。当你很想念恋人,发短信约对方见面时,如果对方同意与你见面,看到这样的短信你会觉得很满足,甚至你会觉得有这条短信就够你幸福了,见不见面已经无所谓了。
当我们非常想念恋人时,潜意识中我们会有种不安与失落的感受,那就是觉得自己能见到你想念的那个人,因为这样的不安,所以我们想要见对方的欲望会非常的强烈。这时,如果对方答应约会,就相当于得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于是愿望的强烈程度就会相应减弱。打个比方来说,同样一种物品,如果这个物品很多人都能够买到,价值就会降低,如果这个物品只能让少数人买到,大家就都会想要,价值就会上升,其中的道理是同样的。“能得到的东西=安心”,“得不到的东西=高价”,我们总是想要得不到“高价”东西,如果我们看清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那么你也就超越“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