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原 研哉先生的差距
文/黄 舜
【一次上了热搜的合作】
上周,随着小米公司发布了新LOGO,同时宣称,公司花费200万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 研哉先生操刀完成新LOGO设计,此事瞬间冲上热搜,引发广大中国网友的一大波热议,网友们戏称——小米花了200万,为自家公司的LOGO倒了4个大圆角,真是冤大头。
事实又是如何的呢?要谈论这个话题,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以下3个问题——
【一:小米为啥要改LOGO】
小米公司作为一个成立十来年的高科技公司,以mobile Internet(移动互联网)的首字母为自己公司的标签,可见小米的创始团队是胸怀天下的,果然,不到十年,小米名满天下,成了移动互联网业内的世界级大佬。
然而,不是从业人员或专业人士,谁会去在意MI究竟是咋来的,也不会在意MI是否美,大众只会关心MI为自己带来了啥惊喜,在哪能买到MI,MI性价比好么,MI本尊颜值高么... ...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实际上MI并没有迫切需要改进LOGO的需求。
平心而论,小米公司初始LOGO的战略水准是高屋建瓴的。毕竟LOGO设计的第一要义是识别、正向传播。这点上,初始LOGO的策略和设计完全能达成初创公司的需求——易识别、易区别、易记忆、易传播。MI无论是形、色、发音基本都做到了传播学上“大道至简”的原则,这是一个品牌可持续传播的良好基础。
那么,为啥要改呢?
第一是千年话题——审美疲劳,任何事物看久了总会有需要换换新鲜的需要,这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对错。
第二是小米公司在进行多元化跨界拓展时,初始LOGO设计“不精密”的弱项就显现出来了。说白了,LOGO设计除了之前谈到的大格局、大原则之外,还有很多细算力、精密化的需求,特别是那些需要多元化、国际化的公司和品牌。
这也就带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二:“如何改”和“找谁来改”?】
———延续性
我想,对于一个创立十多年,拥有数亿用户的国际级巨无霸公司,其LOGO修改,一定会有不少顾虑,也一定会事先框定一些修改原则——比如品牌的延续性、视觉的延续性、记忆的延续性等等,总之“延续性”是这次LOGO升级改型的核心词。
———专业人士
以小米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江湖地位,找啥样的大牌设计师都是合情合理的,只是,设计师与设计师都是千差万别的,啥样的设计师适合小米呢?最终他们选择了日本设计师——原 研哉!
———原 研哉
原研哉先生——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
曾多次主理日本国家层面的主题设计、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主题平面设计、各种公司层面的商业设计当然属日常事务。如需进一步了解,可以搜索相关设计类公众号,都能详细了解。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这里谈到了原研哉先生——谦虚同时尖锐是对其品格和专业能力的双重认定。
原研哉先生作品在中国也有不少,以“无印良品”为代表,倡导一种极简朴素的生活理念,颇受中国消费者认可。
那么,这里有必要推演一下原研哉先生再创作小米LOGO的历程。
———谦虚品质
首先,保留并延续原LOGO的识别性,这是修改原则,也是尊重原LOGO策略方向正确这个事实。
实际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业内有很多“大师”喜欢以“颠覆性革命”来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革命”对品牌价值的延续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甚至毁灭,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伪大师”行为。
真正的大师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趋势、放弃小我、成就客户。这点上,原研哉先生谦虚圆融的品质显得尤为宝贵。
设计师特有的工匠精神
其次,就LOGO修改本身,实际原研哉团队也遵循科学的态度,花了3年的时间,探索各种可行性,做了多维探索和研究。
对新LOGO的外形,再三打磨,其过程如图
包括原有字体是否需要修改,也需要论证,论证也需要做认真的模拟推算:
既定战略战术目标的达成
新LOGO的范式,在视觉上更平衡和国际化,应用场景也更宽泛,更有利于小米公司的跨界和多元化应用。
【三:值不值得?】
以小米6600亿的市场价值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举一动都会牵涉巨大的商业价值。前提是正向的举动。
以原研哉先生顶尖的学术地位以及广泛的业界影响力,其作品自带背书价值也是不可小觑的存在。
仅从双方携手重塑小米新LOGO消息发出后,瞬间冲上热搜便可见一斑。
至于看热闹的中国网友如何评价此事的商业价值,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儿。
但是,本人以从业人员的身份评价——此事是双赢,而且是大双赢。
理由如下:
双方花了3年的时间磨合沟通,统一价值观,统一理念,统一审美,过程可谓慎之又慎!
第一,小米获得了更具有未来可持续性的,经过精工打磨的新LOGO,顺便品牌影响力又大热了一把。而且此事几乎完美避免了所有企业形象迭代带来的各种风险,支付成本仅仅是其市值的三十万分之一。
第二,原研哉先生又一次证实了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而且在中国也大大提高了知名度,为自己团队在中国深埋了大量的未来商机。
难道这还不能算双赢么?
【我与原研哉先生差了一张超细沙纸的距离】
是的,人们永远挣不到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如果凭运气挣到了,也会凭实力亏掉。
假设,我有机会接到这个业务委托,我会做出如下2个主方向:
毕竟,这样的建议最妥当,也一样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不过,似乎这样做有如下问题:第一客户会产生价值疑惑,第二似乎客户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拓展应用。
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就提供了更多的精细研磨,这个研磨演进的过程本身很有说服力,而且大师站在哲学层面,对新设计予以剖析,予以逻辑自恰。
他身上更多的是那种日本式的工匠精神,一层层地反复研磨,用大前研一先生的那本书名来注释原研哉的精神境界——《专业主义》。
而我辈——恰恰少了原研哉先生身上那种拿着一张细砂纸,反复审视、不断打磨自己作品的工匠精神。
谨以此文,向设计界的前辈大师原 研哉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