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入职那一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上过得公开课十个手指头加脚指头肯定是不够了。教研课每期的必修课,实习生开放课,家长会开放课,校内竞赛课等等。其实,说多也不多。
我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入职之初还是骨干教师的分类?入职之初,显示不合适,毕竟已经八年了。骨干教师嘛?也不配,貌似也没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每个学期都要交校级骨干教师的相关表格。
但,不变的是,我就是张老师笔下的那个教材写的非常长的那类人。
备课,好像也称不上了自己的智慧了。一般教研课备课的环节我是这样子的——
先读几遍原文,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
再看看教参,看看网上相关的文章和教案,参考一下他人的智慧,把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地方保留。把触动自己,让自己豁然开朗的点加进来。
然后自己动手写一写教案,想象着眼前有学生,我该怎样呈现这样的一堂课,模拟和学生对话课堂,把环节一一写下来。
根据教案做课件,对着课件在脑海里过一遍课堂,卡住的地方做好标记,继续改教案。
然后一堂教研课的初稿基本上也就这么成型了。(接下来就是在试教班级试完课再去调整直至到自己改到觉得还算满意或者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临上课之前无法再突破为止。)
这些年我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青蓝工程的年轻教师们。
当然,这一招在他们那里屡试不爽,觉得很有效,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脱胎换骨般的蜕变。详案的功劳还是有的。
但,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样,教案详细了,每个环节看上去都紧紧相扣了,但课堂也就短了。大部分都是书面话都语言,在课堂上时总是会担心等下自己设计的那个最有创意呈现亮点的结尾不能错过了。
总是想着怎样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呈现出来,也就导致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对话也就成了表演形式了,引导学生把自己写的详案每个环节演绎出来,把自己详案中每个看似出其不意的表扬原封不动的说出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上好了,好评如潮,这个老师的课堂环环紧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上烂了,这群学生真的带不动,连不配合老师,所以还是要用自己班的孩子,熟悉一些。
精彩极了,归功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糟糕透了,归咎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锅可真背的莫名其妙呀!
从下个学期开始,我的教案,我的公开课教案,也要往简约目标去走。在备课之前做上充分的准备,把自己放在那样的盲区,去挑战自己,激发自己的教学机智。
让自己如释重负,心无旁骛的倾听课堂上的对话,应对课堂上充满智慧的生成。兴许有一处处不一样的风景在等着自己。
未来可期,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