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折中心理

折中心理:当面临多种选择(通常为三种或三种以上)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适中的选项;与人交流时先提出最不可能的选项,再逐渐满足他人要求,最后在最高于最低之间取中间项,而中间项需设置为你心里的最佳选项。

在生活上与生意上,折中心理具有一种探视他人内心的作用,引导其内心想法随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最终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折中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

一. 生意(销售)上的应用

出卖商品设置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价格比较,将自己最满意度价格设置在中间位置。

例如一餐厅菜单前几页都是上百的小龙虾、鲍鱼等等而中间几页又是八九十多的鸡翅、烤鸭等等,最后是十几元的土豆、白菜等等,顾客在看第一眼时会觉得特别贵,翻到中间便觉得中间价格是自己能够接受的,因此受欢迎的菜常常是八九十的菜而商家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现在八九十的菜,太贵的菜只是为了做一个比较,甚至餐厅并没有这样太贵的食材。

再例如:一理发店只推出了两种价格,一种38元,另一种68元,不同的价格不同了理发师。顾客来此理发因不熟悉两种价格的不同之处,往往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一种。另一理发店推出了38、68、98、128四种理发价格,同样是不同的理发师不同的理发价格,顾客来此理发可能会因为面子,也可能因为不相信最便宜的价格能理出自己满意的头发而放弃38元的理发,98、128元的价格又太高了,因此顾客在考虑到满足自身需求和自己所能负担的价格的条件下会选择适中的价格,也就是68元的理发,然而店主的目的本就是拿38、98、128这三种价格来作比较以更好的突出68元较高的性价比,他真正计划卖得最好的不是最高的价格而是中间价。这样相比较第二家理发店又比第一家理发店更容易赚钱,当然了理发师的技术和服务态度也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二. 生活上的应用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卖东西时的讨价还价,在买某一种商品可又觉得太昂贵之时,我们常常会与商家讨价还价,为顺利的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买下这种商品,巧妙的利用商家的折中心理,在于商家沟通时让自己处于主动的位置,提前预判对方的下一步心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大学生琳娜想以500元买下一条680元的裙子,她首先问老板裙子的价格来引出他们的交谈,老板明确说明680元之后,她指出自己是一个学生,实在没有太多的零花钱,老板此时做一个让步,打算以九折的价格卖给她,而琳娜又说自己非常喜欢但有没有那么多零花钱,她提出来420元的价格,老板当然不愿意,她一再强调无法卖这么低的价格,琳娜就又抬到了480,老板见琳娜处于报偿心理与折中心理也让步了,提出来560的价格,而琳娜再次坚持再次让步就说500元,最后老板也让步了,就这样琳娜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买到了裙子。可以说琳娜巧妙都利用了老板的折中心理来为自己砍价,琳娜先提出老板不可能接受的价格再一步步往上加让老板看到她的让步最后也会让步。

其实也不仅仅只适用于购物时,仔细观察,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利用他人的折中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与一朋友去跑步,你本想只跑五公里,却对朋友说跑十公里,朋友当然认为太多了,之后你再提出五公里,便更容易让朋友接受了。

再如:一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比往常多的作业,学生抱怨之时再减去几题,学生便更容易接受,但是作业还是比以前多,学生还是接受了。

如果我们先知先觉,把握好这种折中心理,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情绪影响或引导他人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在语言的博弈之中处于有利位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