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Ai译文有部分错误,只信大意。
陈白沙的文章特别有趣,到处都在写“我有病”“我没什么才学”“我不如xx”“我一个愚人”“我不擅长与人交往”等等,我也时常会这么形容自己。有人以为这样写是没自信,其实并非如此。
《与葛侍御》
原文
古冈病夫陈某顿首奉书侍御葛大人先生执事:
顷者廉宪陶公惠书,称执事之命,以平后山碑文委仆为之。既辞以不能矣,恐执事者不察仆之心,而以为慢,别简托于东山刘先生白之。今者赵知县自省还,过白沙,复申前命。窃计区区之私,非但执事与当道诸公,虽东山亦未之悉也。仆请略言之。
仆每读宋史,至曹彬克金陵一事,未尝不对卷敛衽而叹赵太祖之仁与曹武惠之不伐也。盖自出师以至凯旋,士众畏服,无敢轻肆。克城之日,兵不血刃,凡所得一十九州岛、三府、一百八十县,可谓有功矣。武惠视之若无有也。捷至,群臣称贺,太祖泣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一万赈恤之。当是时,君不知以得地为喜,将不知以克敌为功,一念好生之仁,洋溢上下,自秦汉以来未及见也。
史臣称武惠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大夫士于涂,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士。噫,何以谦之至也!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武惠有之。今后山之役,信有功于民矣,诸公岂自与耶?此贼近之省城,民遭其毒者几年于兹,前此有司固有任其咎者矣。夫以今日平盗之功,补前御侮之不及,正相乘除,在于仁人君子之心。视民如伤,岂容有彼此先后之间哉?夫上之治民,当休戚同之。夫久病者不以得一日之安而弃补羸之剂,病饥者不以得一饭之饱而忘终岁之忧。
执事试求之百姓忧乐之情而忘其在己,必能以赵太祖之所存者处民,以曹武之所存者处功,则光明者益光明矣。以仆观于一时,开诚布公,未有如执事;舍己从人,未有如执事;乐善忘势,未有如执事。以执事之才,应天下之务,何所不可?仆所望于执事者,非直以曹武惠辈人为法,姑举其一事之近似者为执事言之耳。惟亮之裁之。
译文
古冈病夫陈某叩首,恭敬地写信给侍御葛大人先生:
不久前,廉宪陶公来信,称您有命,将平定后山的碑文委托给我撰写。我已以能力不足为由推辞,唯恐您不了解我的心意,认为我轻慢无礼,因此另备书信请东山刘先生转达说明。如今赵知县从省城返回,经过白沙时再次重申您之前的嘱托。私下考虑,我的这点心思,不仅您和当道诸公不了解,恐怕连东山先生也未必知晓,容我简略说明。
我每次读《宋史》,读到曹彬攻克金陵一事,未尝不面对书卷整理衣襟感叹,赞叹宋太祖的仁德与曹武惠(曹彬)的不居功自傲。自出师至凯旋,士兵敬畏服从,无人敢轻举妄动;攻克城池之日,兵不血刃,共收复十九州、三府、一百八十县,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但武惠看待此事却如同没有功绩一般。捷报传来,群臣称贺,太祖却流泪说:“天下分裂,百姓饱受战祸之苦。攻城之际,必定有横遭兵刃之灾的人,实在令人哀痛。”于是下令拿出一万石米赈济百姓。当时,君主不以夺得土地为喜,将领不以战胜敌人为功,一念爱惜生灵的仁德,洋溢于朝野上下,这是自秦汉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象。史臣称,武惠身兼将相之职,从不以等级威严自视高人一等,在路上遇到士大夫,必定要调转车马避让,不用名字称呼下属。唉,他为何谦逊到如此地步!《易经》说:“有功劳而又谦逊的君子,最终会获得吉祥。”武惠正是这样的人。
如今平定后山之乱,确实对百姓有大功,诸公难道是为了自己吗?这群贼寇接近省城,使百姓遭受毒害已有多年,此前的官员固然有失职之咎。以今日平定盗贼的功绩,弥补此前抵御外侮不足的过失,正是利弊相抵,全在于仁人君子的本心。把百姓的伤痛当作自己的伤痛,岂容有彼此、先后的区分!君主治理百姓,应当与他们同甘共苦。就像长期患病的人,不会因为获得一日的安宁就放弃滋补身体的药剂;饥饿的人,不会因为得到一顿饭的温饱就忘记终年的忧虑。您如果试着体察百姓的忧乐之情,将其视为自己的忧乐,必定能以宋太祖对待百姓的仁心来治理百姓,以曹武惠对待功劳的态度来对待功绩,那么光明的德行就会更加彰显。在我看来,当下能开诚布公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您;能舍弃己见、顺从善言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您;能乐于行善、忘却权势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您。以您的才学,应对天下事务,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我对您的期望,并非只以曹武惠等人为榜样,姑且举一事中相近似的方面对您说,希望您明察裁断。
《复江右藩宪诸公》
原文
七月二十四日,仆方困暑闭斋独卧,而李、刘二生适至,书币交陈,辉映茅宇。仆再拜读书,识其所以来之意,不敢当。
匡庐,五老名山也;白鹿,名书院也。诸公皆世伟人也,修名山,复名书院之旧,希世伟事也。仆生于海滨,今五十有四年矣,未始闻天下有如是之事。悠然得趣于山水之中,超然用意于簿书之外,旁求儒师,俾式多士,将以培殖化原,辅相皇极,以无负于斯世斯民也。于乎,盛哉!
昔朱文公之留意于斯也,一赋一诗,足以见之,其与诸公之心,盖异世同符也。诸公读文公之书,慕文公之道,亦罔不惟文公是师也。自文公殁至今垂四百载,仕于江右者多矣,其间有能一动其心于白鹿之兴废者,谁欤?文公固有待于诸公也。
诸公诚念之,不宜谋及鄙人。鄙人非不欲斯道之明也,学焉而不得其术,其识昏以谬,其志弱以小,其气乏馁,其行怠肆,其文落寞而不章。岁月侵寻,老将至矣,其于圣贤之道,非直不能至而已,其所求于其心、措于其躬者,亦若存而若亡,虽欲自信自止而不可得,况以导人哉?百钧之任,以与乌获而不与童子,虑弗称乎力也。
故夫天下之事,虑而作者患恒少,不虑而作者患恒多。千里之足,不蹶于远途;万斛之舟,不沉于大水,其才足以胜之,非不虑而作者也。使之不以其诚,任之而过其分,与自欺而误人者,其失均耳。诸公独不虑至此乎?
天下有任大责重而禄位不与者,苟能胜之,则至大至通,无方无体,故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其分内也。宇宙无穷,谁当负荷?伏惟诸公念之虑之,勿迁惑于众口,期匹休于先贤,收回束币,更聘真儒,俾诸士子有所效法,以无负于今日之意也。幸甚幸甚!
译文
七月二十四日,我正困于暑热,闭门独居,恰逢李、刘两位学子到来,带来书信与礼物,光彩映照我的茅屋。我拜读书信,知晓诸位的来意,实在不敢当——匡庐五老是名山,白鹿是著名书院,诸位都是世间杰出之人,重修名山、恢复名书院旧观,这是稀世壮举!我生在海滨,今年五十四岁了,从未听说天下有如此盛事:悠然于山水之中寻得真趣,超然于官场文书之外另有所求,广求儒学名师以教化士人,借此培育风化、辅助帝王治国,不辜负这世道百姓,真是盛大啊!
从前朱文公(朱熹)留意于此,一篇赋、一首诗足以体现,他与诸位的心意,虽隔时代却如符节相合。诸位读文公之书、仰慕文公之道,也无不是以文公为师。自文公去世至今将近四百年,在江西任职的人很多,其间有谁曾为白鹿书院的兴废动过心呢?文公本来就等待着诸位啊!
但诸位若真念及此事,不应谋及我这样的人。并非我不想让圣道昌明,而是我学道却未得要领:见识昏聩谬误,志向渺小薄弱,气脉匮乏衰馁,行事懈怠放纵,文章落寞不显。岁月渐逝,衰老将至,我于圣贤之道,不仅不能抵达,即便求之于心、付诸于身的,也若存若亡,虽想自信自守却不可得,何况教导他人?百钧的重任,应交给力士乌获,而非童子——担心的是力量不相称啊!
所以天下之事,深思熟虑后行动的,祸患常少;不加谋划就行动的,祸患常多。千里良驹不会在长途上跌倒,万斛巨舟不会在大水中沉没,因其才力足以胜任,并非不加思虑就行动。若不以真诚任用人,或用人超过其本分,与自欺欺人而误事,过失是一样的。诸位难道不考虑这一点吗?
天下有责任重大却无禄位匹配的事,若能胜任,就能达至广大通透、无拘无束之境,故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真正的分内之事。宇宙无穷,谁来担当?希望诸位念及此事、深思熟虑,不要被众人言论动摇,期望与先贤功绩相匹,收回礼物,另聘真正的大儒,使学子们有所效法,不辜负今日兴学之意,那就太幸运了!
《与李白洲宪副》
原文
近者诸侄以卤田之讼上干臬司,此未论是非,只观古人所以教于家、化于州闾,其道何如,甚可愧也,甚可愧也。今闻臬司公处分之,一一论之如法,加强占者罪,恐其不堪,故具此白。此辈愚民,亦尝遣人谕之,不肯信,卒罹于法,诚可哀悯。伏乞先生操纵法外之意,曲垂宽贷。老朽此外别有处之,使知感激,彼此无怨,乃为尽耳。亮之裁之,干渎死罪。
译文
近期,几个侄儿因盐田诉讼之事上诉至臬司。此事暂且不论是非,单看古人教导家族、教化乡里的道义,我就深感羞愧。
如今听闻臬司已依法公正处置,加重了强占者的罪名,唯恐其承受不住,因此特此禀告。这些愚民,我也曾派人劝谕,他们却不肯听信,最终触犯法律,实在可怜。恳请先生在法理之外酌情操纵,给予宽贷。老朽自会另外处置,让他们知晓感激,使双方无怨,才算周全。望您明察裁断。冒昧打扰,罪该万死。
又
原文
郁丞来得手书并近稿二幅,《元日扶醉》等作殊有意思,非但言语之工而已也。来喻所以处病夫至矣,病夫何徳以堪之?顷答张主事书,尚未闻于左右耶?
北门园池之胜,孰与潭州山泉?先生富马之惠,孰与弘农公?今且使病夫为邵尧夫乎?为戴简乎?病夫得附骥尾,为羊城添胜迹于后代,岂假言哉?破数百金,先生不惜与人,顾受之者未易耳。
病夫平生山水稍癖,待明年服阕后,采药罗浮,访医南岳,上下黄龙洞,啸歌祝融峯,少偿夙愿,然后归拜先生之赐,未晩也。河洛后天数过九九,病夫一生不受人间供养,或者其超出六合乎?
顾别驾送契来,且与领状,若委人承管,则未也。先生亮之。
译文
近日收到郁丞的亲笔书信及两幅近期所作稿件,《元日扶醉》等作品格外有意趣,并非仅因文辞精巧而已。来信中提及对待我的方式已十分周到,我又有何德行能承受这般厚待?此前回复张主事的书信,不知你是否已知晓?
想询问北门的园林池沼之美,与潭州的山泉相比如何?先生所赠富马(此处或指物资,需结合语境)的恩惠,与弘农公相比又怎样?如今竟要将我比作邵尧夫(邵雍,北宋理学家)还是戴简(唐代隐士)?倘若我能追随先生身后,为羊城(广州)的后世增添胜迹,哪里需要言语自夸呢?先生不惜花费数百金施与他人,但接受者却难以轻易承受这份情谊。
我平生对山水略有癖好,待明年守丧期满后,计划到罗浮山采药,去南岳访寻名医,在黄龙洞上下啸歌,于祝融峰放声吟咏,稍许偿还往日的心愿,之后再归来回谢先生的恩赐也不迟。河洛历法中“后天数”过了九九(或指时光推移),我一生不愿接受人间的供养,或许正因如此才想超脱于天地之外吧?顾别驾送来契约,暂且先签收。若要委托他人接管,那还不行,希望先生能体谅我的心意。
又
原文
刘门子帯来书信,必欲自致白沙,不附他人,卒归之水府,对之太息而已。数日前邓督府附到东山手书,获闻东山好消息,喜慰无量。顷者虽遭劾者之口,计不足为盛徳累。周生行时,有奉懐拙诗,想闻之一笑。
区区忧病之余,精力日不如旧,但偶未死耳,无足为故人道者。寻医南岳,耿耿一念,未能出门,盖自去秋七月感风,手足不仁,至今尚未脱体。岭南地方,冦盗日益,民已穷而征敛无已,天下理乱所闗谓何?谁其忧之?北门园池之惠,每念及此,慨息久之,仁人君子之为朋友虑至此乎?
周生倘及面,必能尽所欲言。刘门子告回,病中草草致此,不能悉。
译文
刘门子带来书信,坚持要亲自送达白沙(疑为地名或人名),不愿托付他人,最终书信沉于水中(“水府”或指遗失/未能送达),对此只能叹息而已。数日前邓督府附来东山的亲笔信,得知东山近况良好,我欣喜宽慰之极。近来虽有遭人弹劾的言论,但终究不足以损害您的盛德。周生临行时,我曾奉赠一首怀想的拙诗,希望能博您一笑。
我在忧虑病痛之余,精力日渐衰退,只是暂且未死罢了,实在无足向老友诉说。本想前往南岳寻医,心中念念不忘,却因自去年秋七月感染风疾,手足麻木不仁,至今尚未康复,未能出门。岭南地区盗贼日益猖獗,百姓已穷困潦倒,而赋税征敛却未有止息,这关系到天下治乱,该如何是好?又有谁会为此忧虑?
您馈赠北门园池的恩情,每当想起便感慨良久,仁人君子为朋友考虑竟周到至此!周生若能与您见面,必定能详述我未尽之言。刘门子告辞回乡,我在病中仓促写此信,未能尽述心意。
又
原文
数日前山东邦伯之报至矣,彼有来苏之望,此有卧辙之忧,奈何奈何!不审何日启行?制中但有心送,南北日逺日踈,岁云暮矣,复有盍簪之期否耶?
北门园池之赐,闻者以为美谈,某不欲以一时虚名累左右,劵书一通,谨封纳。平生山水债,欲偿之余年者,托周生口陈,髙明想能亮之。
译文
数日前,山东邦伯(地方长官)的消息传来,当地百姓有重获生机的希望(“来苏”指解脱苦难),而此处百姓却有挽留贤官的忧虑(“卧辙”典出百姓挽留良吏),奈何奈何!不知您何日启程?我尚在守丧期间,唯有心意相送,无奈南北相隔,日渐疏远。岁末将至,不知今后还有相聚(“盍簪”指亲友聚会)之期吗?
您赐北门园池一事,听闻者皆传为美谈,但我不愿因一时虚名拖累您。现谨封还契约文书一通,平生对山水的向往之愿,希望能在晚年得以实现,已托周生当面陈说,相信您定能体谅。
《复陶亷宪》
原文
使至,辱手书,承当道诸公欲以平后山碑文见委为之。仆窃怪执事之知仆犹未至也。今天下能文章、富经术,言足以取信将来,如一时诸公会于省中,可为盛矣。不自操笔,而以委于不能若仆者,素无文彩,比年以来,益以衰病,愈见荒落,无足观者。强颜为之,徒为有识所哂,况于多言干誉,尤非退者所安。区区之私,执事能亮之。使回,谨复。
译文
使者到来,承蒙您亲笔书信,说当道诸位官员想委托我撰写平后山的碑文。我私下里觉得,您对我的了解还是不够啊。当今天下,那些擅长写文章、精通经术,言论足以取信于后世的杰出人士,汇聚在省中,可谓人才济济。他们不亲自执笔撰写,却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像我这样没有文采的人。我向来文笔平平,近年来又因衰老多病,学问愈发荒疏,写出的东西实在不值一看。如果勉强答应,只会被有识之士嘲笑。况且通过多写文章来博取名誉,这尤其不是我这样退隐之人该做的事。这点私心,希望您能体谅。使者回去时,我恭敬地回复您这封信。
又
原文
作县如彦诚,其贤未皆古之循吏,邑人懐其惠矣,议立庙以报之。倘以闻于执事,颔之,民将归心焉。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得民之要道也。况丁令在官,简于事上,执事尝抑而教之,今因民之请,庙而与之,而遂成其名,执事之量宏矣。抑闻之,千金市骏骨,况生马乎?仆知执事百岁后,爼豆于斯民,当自我始,则有征矣。
译文
治理县城像彦诚这样的官员,虽然未必都能达到古代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的标准,但县城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大家商议要为他立庙以表报答,如果把这件事告知您,您点头同意,百姓一定会更加诚心归附。因为百姓喜爱的就顺应他们喜爱,百姓厌恶的就顺应他们厌恶,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何况彦诚在任时,做事简约,对上恭敬,您曾经批评教导过他。如今借着百姓的请求,同意为他立庙,成全他的美名,可见您的度量十分宏大。我还听说,有人肯花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更何况是活生生的千里马呢?我料想,您百年之后,能被当地百姓祭祀供奉,恐怕就会从这件事开始,这是有征兆可循的。
又
原文
比日邑中闻执事至,凡近年以邑科取民者皆罢之,民大悦服,为可贺也。前此岂不恤其情而强征之欤?感应之机,捷于影响,愿执事永矢此心,所以保功名于晩节,期爼豆于将来耳。忧病中闻此消息,不胜慰喜之至,谨此布忱。未涯瞻奉,惟兾以时调摄,以慰注仰之拳拳。
译文
近日听说您到了县城,凡是近年以“邑科”之名向百姓征税的举措都已废除,百姓十分喜悦敬服,值得庆贺!此前难道是不体恤民情而强行征收吗?政令与民心的感应,比影子随形、回声应响还要迅速。希望您永远坚守这份初心,以此在晚年保全功名,期望将来能被百姓祭祀缅怀。
我在病中听闻这一消息,不胜欣慰欢喜,特此表达忱谢。遗憾不能当面拜见,唯愿您按时节调养身体,以慰藉我深切的景仰牵挂之情。
又
原文
李刚回,具审福履康佳,甚慰悬仰。近传方伯之除,的否?造次未敢奉贺。窃惟宠辱在外,惟以时倍加保啬。事获已,力辞就闲,此最上策。拙见如此,不审髙明以为何如?荷公厚爱,不敢不尽。
译文
李刚返回后,得知您身体康泰,甚感欣慰,长久以来的牵挂得以宽解。近来传闻您将升任方伯(地方长官),不知是否属实?因消息仓促,未敢贸然祝贺。私下认为,宠辱皆为身外之事,望您及时多加保重。若事有转机,能力辞冗务归于闲适,实为上策。这是我的拙见,不知您意下如何?承蒙您厚爱,不敢不坦诚相告。
又
原文
秋暑既退,伏惟体况清和,纳福胜常。顷者陈都阃过白沙,具言当道所以论荐执事之详,想朝廷不日命下,班次必崇,付畀必重。执事自此可以树大勲业,酬平生之言,而东西托处,亦惟便以图,令名不失,公私两全,此人情所至愿而不可必得,非积累之厚,其孰能当之?
某病卧一斋,寄名于石而无其实。英徳石形峭立,或层起十数尺,奇絶可爱者,能致数片,置庭两隅,朝夕跌坐对之,志愿足矣。然须得便舟可付,閧然劳人,则又非所爱欲也。不具。
译文
秋暑渐退,祝您身体清和,福气更胜往常。此前陈都阃路过白沙,详细谈及当道者论荐您的情形,想必朝廷不日将下任命,职位必定崇高,托付必定深重。您自此可树立大功业,酬答平生抱负,且无论东西任职,都可借此成就美名,不失公私两全——这是众人至盼却不可多得的机遇,若非积累深厚,谁能担当?
我病卧书斋,空有“寄名于石”之想却无其实。英德有奇石形质峭立,有的层叠而起高至数丈,奇绝可爱。若能求得数片置于庭院角落,朝夕盘腿对坐,便了却心愿。但需有便捷舟船运送,若因此劳烦他人,便非我所愿了。言不尽意。
又
原文
辱手教,兴师弭患,动中机会,为可喜也。后山祸机久伏,使谨于微,则无今日之役。今首恶既诛,暂停搜捕之师,宜慎玉石之辨,于疑似不决者,宁诎法以信恩,此则天地好生之仁,子孙享无疆之庆,执事固有之,奚容赘。
译文
承蒙您告知兴兵平息祸患,行动切中时机,令人欣喜!后山隐患潜伏已久,若早于微末时谨慎防范,便无今日战事。如今首恶已诛,宜暂停搜捕,在疑似难决之事上审慎辨别,宁可稍屈法度以彰显恩德,此乃天地好生之仁,亦能为子孙谋无疆福泽。您本就有此仁心,何须我多言?
《复赵提学佥宪》
原文
来教摘诸圣贤垂世之言与仆之事参而辨之,大抵爱我深而告我尽也,仆用是知执事之心,一峯明白不欺之心也。一峯死,仆哭之恸,以为自今而后不复有如一峯者,今乃有执事,幸甚幸甚!
执事为说,本之经训,与仆所以为学、所以语人者,同归而殊途。但仆前简失之太略,执事见之太明,故疑仆之意异于执事,而实不异也。执事谓浙人以胡先生不教人习四礼为疑,仆因谓礼文虽不可不讲,然非所急,正指四礼言耳,非统论礼也。礼无所不统,有不可须臾离者,克己复礼是也。若横渠以礼教人,盖亦由是而推之,教事事入途辙去,使有所据守耳。若四礼,则行之有时,故其说可讲而知之。学者进德修业,以造于圣人,紧要却不在此也。
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外事与诚心对言,正指文为度数。若以其至论之,文为度数亦道之形见,非可少者。但求道者有先后缓急之序,故以“且省”为辞。“省”之言略也,谓姑略去之不为害耳。此盖为初学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学不云“且”也。若以外事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谓,则当绝去,岂直省之云乎?
不规规于往迹以干誉目前,仆之此言亦有为而发,尝与胡先生言之矣,非讽执事也。此不欲形于笔札,俟面告执事于仆谓无间者也。苟事有未当,仆得尽言之,岂假讽哉?
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脗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盖以吾所经历粗有实效者告之,非务为髙虚以误人也。
执事知我过胡先生而独不察此,仆是以尽言之,希少留意,余不屑屑。
译文
您来信援引诸位圣贤传世之言,与我的言行参合辨析,大抵是因爱我至深而毫无保留地告诫我。由此可知,您的心正如一峯般光明坦诚、毫不欺瞒。一峯离世时,我曾痛哭不已,以为从今往后再无如他这般之人,如今竟能遇到您,实在是万幸!
您的学说以经典训诫为根本,与我为学、教人之道虽途径不同,却终归一致。只是我之前回信过于简略,您看得太过分明,故怀疑我与您的心意有别,实则并无不同。您提到浙江士人疑惑胡先生不教人研习“四礼”(冠、婚、丧、祭),我因此说“礼文虽不可不讲,但非当务之急”,正是特指“四礼”而言,并非笼统论“礼”。
“礼”无所不包,其中有不可片刻背离的,如“克己复礼”即是。像张载(横渠)以“礼”教人,也是由此推衍,使学者行事有规矩可循、有所依凭。至于“四礼”,需待特定时机践行,其仪节可通过讲解知晓。学者进德修业以成圣人,关键并不在此。
程子(程颐)说“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此处“外事”与“诚心”相对,正是指礼仪的形式和度数。若从根本而论,礼仪的形式度数也是“道”的体现,不可缺少,但求道者需有先后缓急之分,故以“且省”为言。“省”是“略”的意思,即姑且略去也无妨。这是针对初学尚未知“立心”者而言,若已非初学,便不会说“且省”了。
若将“外事”视为拖累自身的外物而绝非上述之意,那就应当彻底摒弃,岂止是“省”而已?我所言“不固守过往轨迹以博眼前虚名”,也是有所针对而发,曾与胡先生谈过,并非讥讽您。此中详情不便笔墨尽述,待见面时再告知。您我之间应毫无隔阂,若我行事有不当之处,您尽可直言,何须借“讽喻”呢?
我才具不及他人,二十七岁才发愤师从吴聘君(吴与弼),对古圣贤垂训之书无所不读,却始终未得门径。回到白沙后闭门不出,专寻用力之法,既无师友指引,唯有每日靠书册探寻,废寝忘食,如此多年却终究未有所得。所谓“未得”,是指我的心与“理”尚未契合交融。
于是我舍弃繁琐,只求简约,唯在静坐。久之后,方见我心之本体隐隐呈现,常似有物。日常种种应酬,皆随我所欲,如同马衔勒在手。体认物理、稽考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同水有源流。于是我豁然自信:成圣之功,或许就在此处吧!有向我求学之人,我便教以静坐,这是将我亲身经历、略有实效的方法相告,并非追求高妙虚浮以误人。
您对我的了解超过胡先生,却唯独未察觉这一点,因此我坦诚相告,希望您稍加留意,其余琐事便不再赘述了。
又
原文
易元至,辱手教数幅并诸作见示,更相规益,有交友之道,幸甚幸甚!然谓仆示诸生诗末联有激而发,则恐观者过于求索,仆之意往往不然也。此诗亦但谓岁月流迈,诸生学不加进,故汲汲焉告之,冀其有所感发而自忧耳。至于末联,则为我所以为诸生忧。若但如杨朱为我而不恤人,则彼杨朱何为者耶?于是终告之曰:“辟杨氏者,孟子也。”岂若是褊哉?道固尔也。反复言之,不过使学者知吾之忧出于当然而不容已,则其所当自忧者将惕然于中而益不容已也。乃作诗者属意于此,订顽砭愚,咸此为在,何嫌于人我为敌与自任孟轲之重耶?
记《语类》所载,文公力疾与学者语,勉斋见而止之,文公曰:“除是杨朱不理会人我,即不曾学得。”杨朱亦此类也,执事顾以为不可乎?海云更号极是,率尔敢不承教?执事录示张东白诗,且疑仆更号逃禅,不能摆脱此语,闻之不觉失笑。执事固爱助我者,请问今所疑于仆如此,果何自来耶?若出于东白,未可据也。东白盖仆昔论学书中一二语偶未深契,而料想至此,从而疑之,窃恐未为至论。只如此诗者,偶读《宋文鉴》和得半山诗数首,论者云“陈公甫喜荆公辈人”,直如此草草。仆平生得无巴鼻之谤多类此,可怪也。闻执事将赴京,不获数侍诲,聊复此,不一一。
译文
易元至,承蒙多次来信及惠示诸作,相互劝诫增益,真乃符合交友之道,幸甚幸甚!但您说我示于诸生的诗中尾联是因激愤而发,恐怕观者未免过度解读,我的本意并非如此。这首诗只是感慨岁月流逝,诸生学业未进,故急切相告,希望他们有所触动而自我警省。至于尾联,是表达我对诸生的忧虑——若只如杨朱般“为我”而不体恤他人,那杨朱之流又有何意义?于是最终告诫:辟杨朱之说者乃孟子,我岂会如此狭隘?大道本就该如此。反复言说,不过是让学者明白我的忧虑出于必然,而他们自当忧虑之事也应在心中惕然醒悟,更不可懈怠。作诗者用意在此,无论劝诫愚顽还是规正偏颇,皆在于此,又何必嫌隙于“人我对立”或“自比孟子担重任”呢?
记得《语类》记载,文公(朱熹)抱病仍与学者讲论,勉斋(黄干)见状劝止,文公说:“除非像杨朱那样不理会人我,否则就不能不如此。”我此举亦属此类,您却认为不可吗?“海云”改号一事极是,我轻率之下岂敢不接受教导?
您抄录张东白的诗并怀疑我改号“逃禅”是未能摆脱佛学影响,听闻此言不觉失笑。您固然是关爱助我之人,但请问如此质疑从何而来?若出自东白,恐不足为凭。东白大概是因我昔日论学书中一二语句偶有未契合处,便据此猜想而质疑,我私下认为这并非至论。就像这首诗,不过是偶然读《宋文鉴》时和得王安石几首诗,竟有论者说“陈公甫喜爱王安石等人”,简直如此草率!我平生无根据的诽谤多类于此,实在可怪!
听闻您将赴京,来不及多次聆听教诲,姑且回复如上,不一一详述。
又
原文
古冈病夫陈某再拜书复佥宪赵大人先生执事:
伏读来谕,执事所以进仆者至矣,所以教仆者亦至矣。仆一颛愚人耳,凡百无所通晓,惟知自守而已。曩者至京师,与诸贤士大夫游,日听其论议天下之事,亦颇有益。惟是愚懵,终不能少变以同乎俗,是以信己者少,疑己者多也。
仆之所深与者,皆执事同年,而独执事之名未闻也。奉附到董给事书,其中称道盛徳不少置,仆私心喜甚,以为此来当得一见。非子仁仆无以知执事,然以子仁之言,又未尝不追恨于京游之日也。
承喻有为毁仆者,有曰“自立门户”者,是流于禅学者;甚者则曰“妄人率人为伪”者。凡于数者之诋,执事皆不信之,以为毁人者无所不至,自古圣贤未免见毁于人。甚矣,执事之心异于时人之心也!仆又安敢与之强辩?姑以迹之近似者为执事陈之:
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后之学孔氏者则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而动直,然后圣可学而至矣。所谓“自立门户”者,非此类欤?
佛氏教人曰“静坐”,吾亦曰“静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调息近于数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谓“流于禅学者”,非此类欤?
仆在京师,适当应魁养病之初,前此克恭亦以病去,二公皆能审于进退者也。其行止初无与于仆,亦非仆所能与也。不幸其迹偶与之同,出京之时又同,是以天下之责不仕者辄涉于仆,其责取证于二公,而仆自己丑得病,五六年间自汗时发,母氏加老,是以不能出门耳。则凡责仆以不仕者,遂不可解,所谓“妄人率人于伪”者,又非此类欤?
仆尝读程子之书,有曰:“学者当审己何如,不可恤浮议。”仆服膺斯言有年矣,安敢争天下之口而浪为忧喜耶?其晦也不久,则其光也不大;其诎也不甚,则其信也不长。物理固亦有然者矣,仆或不为此戚戚也。
且仆闻:投规于矩,虽工师不能使之合;杂宫于羽,虽师旷不能使之一。何则?方圆之体不同,缓急之声异也。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惟执事矜其志而略其迹,取之羣咻之中,置之多士之列,则天下之知仆者无如执事矣,幸甚幸甚!
都宪公虽未见颜色,然仰之十余年矣。比闻下车以来,徳政之布,沛若时雨,上自士大夫,下至闾阎小民,莫不欣跃鼓舞。仆固愿一见,况始者尝辱一言之誉,仆又岂敢自为踈放,比于固执者乎?
使回谨此以复,冒渎威尊,惶恐无已。
译文
古冈病夫陈某再拜,回复佥宪赵大人先生:
拜读您的来信,您鼓励我的心意十分周到,教导我的言辞也极为恳切。我本是愚笨之人,凡事皆不通晓,唯有知守本心而已。从前到京师,与诸位贤士大夫交游,每日聆听他们议论天下事,也获益匪浅。只是我愚钝昏懵,终究不能稍有改变以随世俗,因此信任我的人少,怀疑我的人多。
与我深交的多是您的同年,唯独未曾听闻您的大名。承蒙附来董给事的书信,信中对您的盛德称道不已,我私心十分欣喜,以为此次应当能与您相见——若非子仁,我无从知晓您这样的人物,然而因着子仁的话,又未尝不追悔在京交游时竟未识您。
承蒙告知,有人诋毁我:有的说我“自立门户”,有的说我“流于禅学”,更甚者说我是“妄人,带领人虚伪”。但凡这些诋毁,您皆不信,认为毁人者无所不用其极,自古圣贤也难免被人诋毁。您的心意,与世俗之人太不相同了!我又怎敢与那些人强辩?姑且就那些看似相近的行迹,向您陈述一二:
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后世学孔氏者却说“主一为要”,“一”是“无欲”。无欲则静虚而动直,而后可学至圣人。所谓“自立门户”,不就是指这类学说吗?
佛氏教人“静坐”,我也说“静坐”;佛氏说“惺惺”(清醒警觉),我也说“惺惺”;“调息”近似“数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谓“流于禅学”,不就是指这类相似处吗?
我在京师时,恰逢应魁养病之初,此前克恭也因病离去。二位都是能审时度势、进退得宜的人,他们的行止本与我无关,也非我所能参与。不幸的是,我的行迹偶然与他们相同,出京之时又一同,因此天下指责“不仕”之人,便牵连到我。世人以二位为证指责我,而我自己丑年患病,五六年间自汗频发,母亲又日渐衰老,因此不能出门。但凡指责我“不仕”的,我都无法辩解。所谓“妄人,带领人虚伪”,不就是指这类无妄之灾吗?
我曾读程子之书,说:“学者当审察自身如何,不可顾虑浮议。”我信服此言多年,怎敢与天下人争辩而徒劳忧喜?事物若隐晦不显不久,便难以光大;若屈抑不够,便难以伸展。物理本就如此,我或许不该为此而忧虑。
况且我听说,将曲尺投向圆规,即便工师也无法使它们相合;将宫调与羽调混杂,即便师旷也无法使它们和谐。为何?方圆之形不同,缓急之声相异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惟望您体谅我的志向,忽略我的行迹,从众人的喧嚣指责中认可我,将我置于贤士之列——如此,天下最了解我的人,莫过于您了,这是何等幸事!
都宪公虽未得谋面,但我已敬仰他十余年。近来听闻他到任以来,德政遍布如及时雨,上自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我本就渴望一见,何况当初曾承蒙他一句称誉,我又怎敢自视疏狂,与固执之人相比?
使者返回,谨以此信回复。冒渎威严尊长,惶恐不已。
《复当道疏》
原文
顷者亡妣出殡之日,伏蒙藩臬列位老先生大贤遣使临祭,备极情文,光生泉壤。不肖孤无任感激惭负之至。今者仙舟来过江门,扶病褰帷,引领流涕,不敢任情乖礼,以遂谒见之私,徒抱哀忱,无由上达。谨奉疏,荒迷不次。谨疏。
译文
近日先母出殡之日,承蒙藩司、臬司诸位大贤遣使亲临祭奠,礼仪周全备至,使泉下荣光倍增。不孝子感激至深,又深感惭惶,至今难以释怀。日前您的舟船过江门时,我抱病掀开帘幕,引颈远眺而流涕不止,却不敢因私情违背丧礼而冒昧求见,唯有空怀哀忱,无法上达于您。谨奉此疏,言辞荒疏迷乱,不及详次,恭敬陈达。
《与徐岭南》
原文
切见本县近年以来,盗贼日生,讼牒日繁,人情放滥,略无检束,风俗惟见日不如前矣,未闻有反复之机。于乎!安得贤守令识理乱之源者与语是耶?顷者误蒙宠顾,衰病不出,无由进谢。自念老病山林,徒负虚名,无涓埃可以答一顾之辱。谨以是言进,惟阁下亮之。
程子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秦汉以下,论天下之治者,必以复三代为至。三代之君何君也?其政教何政教也?茍欲复之,从何处下手耶?必如明道先生之言,是真能复三代手段也,而不见用于时,惜哉!
伏惟大贤为政务实而行,庶几能顺复人情,为国家树立长治久安之根本,非如俗吏,其所用心者惟簿书期会,取办于目前而已也。自今而往,一令之下,一政之行,必求其有闗于风俗者,三致意焉。是诚听讼理人之第一义也,是诚经纶天下之实地也。幸甚幸甚!
译文
观本县近年以来,盗贼日益猖獗,诉讼文书日见繁杂,人情放纵滥觞,毫无检束,风俗日下,未见回转之机。唉!如何能有深谙治乱根源的贤明守令,与之一谈此事?
日前误蒙您屈尊顾访,无奈我衰病缠身,未能出门拜谢。自念老病居于山林,空负虚名,却无丝毫功绩可报答您的知遇之辱,谨以此言进献,望阁下体谅。
程子(程颐)说:“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秦汉以后,论及天下大治者,必以恢复三代之治为最高理想。三代之君是何等君主?其政教又是何等政教?若想恢复三代之治,该从何处着手?唯有如明道先生(程颢)所言,才是真正能恢复三代治世的手段,可惜未被当世所用,实在可惜!
望您为政务实,施行举措,庶几能顺应恢复良善人情,为国家树立长治久安的根本,而非如俗吏般,只把心思用在文书期限、应付眼前事务上。从今往后,每一道政令的颁布施行,务必力求与风俗教化相关,多多留意于此,这实在是处理诉讼、治理百姓的第一要义,也是经纶天下的切实根基。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