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我的师母一朵老师给我推荐这本书。
我就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封面上的宝宝简直就是我家儿子的照片嘛!
作为一个一岁半孩子的妈妈,我在孩子大概六个月的时候开始听这本书,直到现在,听看读已经不知道多少遍了,但仍觉得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和成长。在这里,我郑重邀请各位妈妈们,特别是那些孩子尚在襁褓中的妈妈们,请一定花一些时间听听,看看这本书。
今天我想从以下四点和大家分享,这几点是我在这本书中收获最大的。
一、《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题目中我解读到的。
我们先看副标题,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当我和朋友介绍这本书时,我总是会把副标题加上,有一次一位朋友很疑惑地问我,那爸爸呢?这正是我想要分享的。
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本书后面也提到到1周岁前,他和母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就是孩子不知道自己和妈妈是分开的个体,他认为妈妈和他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到3岁之前,爸爸不是必须的。对于0-6个月孩子,如果在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没有及时回应,那么他的世界就会崩塌。所以,对于手足无措的新妈妈来说,当旧的育儿观念与新时代的所谓的科学育儿相遇,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时。请告诉自己,以自己的感觉为主,因为母亲自然流露出的爱以及孩子对爱的需求都是人性正常的发展,千万不要克制自己抱抱孩子,抚摸孩子的冲动。因为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你的爱和抚摸能让孩子获得极大的安全感。
我在生我儿子之前会上网看各种育儿论坛,然后月嫂也会说,孩子不需要抱的,不哭就让她睡着吧。但是,当我真的这样做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很别扭,就想看看他,摸摸他,一会看看是不是饿了,一会瞧瞧是不是尿了,特别想抱在怀里亲亲。但是,脑海中会有另外一个声音说“不能抱,抱习惯了以后会很累的,巴拉巴拉。。。”你们看,这是多么拉扯的一个状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一个纠结的状态中,自己不抱,还控制爷爷奶奶不能抱。但是到后来孩子两个月时,我去妈妈家,大家都把孩子当玩具一样抱来抱去逗着玩时,我才发现,其实孩子还是需要身边有人陪伴和互动的,特别是当我抱着他的时候,他特别开心。事实证明,那时候每天抱在手里,孩子也没有一放下就哭的习惯。
那在这里又衍生出了一个“延迟满足能力”,孩子长大后的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时期的及时满足。所谓“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简单的说,如果规则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可以得到两颗糖,那么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所说的婴儿时期的及时满足吃喝拉撒睡及时满足内包含了情感的满足。婴儿喝奶的时候是与妈妈链接最深的时候,他通过吮吸妈妈的乳头来获得满足感,但是如果妈妈心不在焉,一会看看手机,一会做做别的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巴不得快点喂完奶,那么孩子在情感上也没没把那被满足的,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咬妈妈的乳头。这样的事情我没遇到过,但是我看到听到过。
二、看见对孩子的重要性
首先明确一点,孩子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一个全新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对待孩子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而非我们的附属品。
父母的看见并不是看见孩子或者孩子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而是看见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的存在。举个例子,当孩子打完篮球,大汗淋漓,高高兴兴地捧着篮球回到家跟爸爸分享这种快乐和满足时,如果爸爸回应是“看你玩得开心尽兴,爸爸觉得特别开心”,那么孩子就是被看见的,作为一个孩子本身被看见;那如果爸爸回应“打篮球对身体好,好好坚持下去”,那么父亲看到的只是打篮球这件事情的价值,此时孩子的情绪能量没有被接收,他感觉心里一阵堵。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被父亲看见过的,我还记得在我读小学时,我有一个邻居女同学,她是独生女,我是二女儿。她的父母经常回到学校接送,而我从来没有,哪怕撒娇要求一次都被学校这么近为什么还要接送为由拒绝。她父母经常跟她给她买这买那,而我不怎么敢开口要,因为即使开口了,也不一定得到回应,或者说我不懂事。以至于后来我就变成了不敢提要求,不敢软弱的一个人。哪怕时候工作中,也不敢跟上司提出要加薪,加提成。
其实,你们看,从我自身的例子中,我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而是我的一次次需求没有被看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父母的一个简单的没有评判的回应。就像我要求我父母接送一趟这事儿,他们如果跟我说,爸爸妈妈知道你想让我们接送一下,我们也很想接送你,可是我们实在是因为工作没有时间。那么,我可能也不会形成内心的不配得感。其实孩子是非常善解人意的,当他的情绪被接纳然后给予回应后,他自然就满足了,此时能量流动了,便不会对孩子的生命状态产生影响。
再举一个孩子在超市总是想买这买那的例子。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苦恼,一带孩子去超市都得绕着走,因为不绕着走孩子看见那些东西就想买,而且每次去都买。比如溜溜球,比如玩具枪,等等。为什么总是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孩子的内心需求从未被真正满足。当孩子提出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毫不思考地拒绝,最终在孩子软磨硬泡下不得已买了。但是,虽然东西已经到手了,孩子的当时的情绪和需求未被真正看见。当遇到这样的事情,请爸爸妈妈们在下一次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请先思考一下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能购买的起这个玩具,如果可以,请不要和孩子拉扯,如果不行,那么请蹲下来,拉着孩子的小手,请中正地告诉他:“宝贝,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对不对,妈妈也很喜欢,你看玩具上那个小翅膀多好看啊,但是妈妈现在真的没有那么多钱买它,我们先一起在这里看一下好不好?”此时,我全然相信孩子是能够理解并且赞同妈妈的建议的。
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这个可以理解为,你现在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将来你的孩子到社会上,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的孩子,或者说,你的孩子也会允许别人怎么对待他。
三、通过内在感受来确定是不是真的“爱”。
但凡有点觉知的父母在陪伴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自己对待孩子的模式和父母越来越像,有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惊人的相似。
当我开始学习成长那段时间,我会发现我的苦难竟来自于我的父母。“我们辛苦赚钱就是为了供你们好好读书,将来只有学好了,才能有出息。你们有出息,我也就跟着享福。你奶奶一天到晚摆脸色,就是给我看,就是看不起我。”这样没有心理边界在中国是极其普遍的。
父母和孩子不保持界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父母的每一次控制都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为何我们如此缺乏边界感,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我们说母亲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能在孩子身边没有都能有足够的有效陪伴时间,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母爱,从而在之后让他能够有能力爱自己。
但是在1岁前这个“不分你我”的共生期,很多妈妈借以工作赚钱为由早早断奶;孩子尽量少抱,以免给惯坏了,甚至有些用哭声免疫法来训练孩子,这样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大量的孤独和恐惧,严重摧毁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中国人大部分停留在一岁前的共生期,一代又一代地轮回。
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爱孩子的旗号整天干涉着孩子的事情,让孩子不能真正做自己。比如,我们在沙龙上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我们家孩子,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但是放学回家么也不认真写作业,老师说他在学校里也总是慢吞吞,我们跟在屁股后面催也没用,有的时候还骗我们说作业写完了”。首先,我们要知道,天底下只有三件事:1.自己的事,自己能安排的皆属于自己的事,比如我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好好学习,要不要早点睡觉等等,2.别人的事,别人占主导的事情,比如,孩子要不要早点休息,孩子要不要多吃点饭,孩子要不要快点写作业等等。3.老天爷的事,比如刮风下雨地震等未来不知怎样,人能力范围以外事情。而父母出现烦恼往往忘记了自己的事去管孩子的事情。对于之前父母抱怨孩子的这个例子中,父母自己的事情是什么?是在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在身边陪伴他,鼓励他,尽自己所能给予物质及情感上的支持。至于孩子写不写作业,什么时候写那都是孩子的事情,请交还给孩子自己。
每一次成长都源于觉察,过程会很痛苦,但是结果相当美好。李雪老师(本书作者)尊崇的大师荣格说过:“You 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 .”意思是你必须去感受,才能疗愈。李雪老师也说过:“全然的经验就是觉知,觉知是开始,也是结束。”
四、你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不配得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童年时期的匮乏感影响孩子的一生。我记得我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别人家孩子穿过给我的,我是家中老二,所以姐姐的衣服留给我穿。因为那时候家里穷,隔壁邻居姐姐家是富裕人家,衣服都质量好又好看,所以经常会拿衣服给我穿。每年过年小姑姑都会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有时候有新裤子和鞋子,现在想来特别感动。直到小学六年级后家里条件渐渐富裕,我的自主意识开始蓬勃发展,我开始要求自己去买衣服,然而因为钱不够,往往买回来的都不是好货。所以,到后来自己赚钱后,我会疯狂给自己买衣服,有便宜的也有贵的,看见当时喜欢的就买,内心的空洞永远无法填满。直到现在,我才慢慢不用控制欲望也开始减少购买了。
我们成长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所以精神上的滋养就被忽略,才造就了这样的我们。然而新时代的到来已由不得我们再以过去的方式养育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生活了,作为父母或者尚未成为父母的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成长,将痛苦的轮回止于我们这一代。
当我们内在小孩被逐渐疗愈,就会变得无比自信,可爱,就会呈现最真实的自己。真正的丰盛不是必须金钱富足,有别墅有豪车,真正的丰盛富足是我们即使此刻住着小居室,开着普通的小车就能开心地享受每一个当下,并且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快乐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财富必然会不断涌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