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主要内容: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1]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文章摘要:
1、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感悟:曾经多少次我为了完成任务而图快不管质量,最后的结果很明显自己吃了很多亏,啥事都没有做好。更要命的是自己之前没有勇气踏出舒适圈,因为那个过程真的很不舒服,现在明白了只有自己感受到了痛苦,才会有进步的可能,从此刻当下开始,不断地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2、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感悟:可不是吗?自己之前为了学习口语,埋头苦练,可是由于练得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最后练得效果不甚如意,可见教练的重要性如此重要,教练的存在可以随时给我纠错,以至于我可以在短时间有很大的突破。
3、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感悟:在我们找不到教练的时候,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这也是极大的锻炼自己,对自己每天的小目标异常清晰敏感,时刻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不断的去解决改进。我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这是我坚定不移的。
4、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感悟:是的,大多数顶级优秀的人都经历过艰苦的训练,最后是否能够成功也要考虑很多因素,但是,难道因为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就不努力了吗?显然不是的,至少我们得为了改变命运而拼搏一把,尽管这个过程无比艰难,但是我愿意为了自己追求的汽车事业而奋斗。
5、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这也说明了是否有兴趣并不足以证明它是做事成功的关键,说实话让我反省自身到底对什么感兴趣?说实话可能真的没有,我对大多数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即不讨厌也不是很喜欢。我觉得我至少还是有一个优点: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我也会反抗命运。
6、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
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说起来可能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个过程注定是枯燥的:如果你下足了功夫的话。要想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再加上一个教练给你反馈,个人的技能一定会迅速提升。如果前期没有教练,那就尝试自己做自己的教练,时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行动是否比之前有所进步,不断反问自己并且改善,假以时日定成大器。
7、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变化。
不是每个领域成为专家的时间都需要一万小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200个小时就可以入门了,剩下的就是不断精进了。
8、长时工作区域正是区分卓越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刻意了练习提升自己的长时记忆能力,对于某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也只是工作使然。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在没有那种环境的情况下去锻炼自己的长时工作区域呢?这本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9、人的学习受到情景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景,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学习这些东西。
10、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学习。
11、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12、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天才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通过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改变,那些改变使得他们能够做到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13、本书的广泛的意义在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14、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可以实现改进,再无其他。
读书感悟:
《刻意练习》给了我这种智商一般,天赋一般的人提供了一个途径,通过这个可学而至的途径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达到非常厉害,非常专业的程度。一想到未来充满了光明和未来,我就激动不已。
单从书名去理解:将一件事有刻苦、有意的训练再复习、反馈的过程。怀着对这本书的期待,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阅读。
文章第一章就刷新了我对匠人的认知。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以前我以为一个从事一个行业多年的“老人”应该比一个刚入行没几年的年轻人会技能更熟练,更厉害。结果这个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如此,一个在大学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并没有比刚入行几年教书的老师经验有多丰富,由于长期不更换教材,老师不重视教学(也没法重视,重点在于自己的项目、发表文章、职称),教得好没有什么奖励,教的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考生期末别挂太多就行。
这也说明一个人要想快速达到专家、卓越的水平,那么他只需要刻意练习就行了;这也推翻了另一个观点:从业年龄并不代表专业程度,有时候不进步反而会退化。有目的的练习有以下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我在想刻意练习的原理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那些通过刻意练习的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呢?科学家们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还做了实验向我们说明:
大脑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除此之外,在理解并整握了大脑的适应能力之后,还有一个大脑皮层的现象: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你的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提升技能。
这也说明了只有自己不断地在某一领域学习扎根,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己的大脑皮层就会建立起一种知识网络,最后形成一种长时间记忆,以至于你在任何时候能够信手拈来。好的心理表征是什么呢?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定计划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看自己所在领域是否符合黄金标准:是不是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还得有一个可以布置作业的导师。显然,我所在的学习领域达不到所谓的黄金标准,也找不到合适的导师,所以呢,只能在工作学习中自己做自己的教练,在工作中运用可以练习的原则:
培养以练习为导向的心态,即不再认为工作日只能用来工作,练习只能在特殊时刻、特定场合才能进行,而是将日常商业活动转变成练习日活动,将练习日变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训练应当着重于实干,而不是知晓,特别是着重于使特定行业或领域中每个人的技能尽可能接近最杰出人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