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她很苦恼。她的妈妈很善良,一生信佛,总是为别人着想,可是却陷入了XX活动里。深信可以有百万的民族大业分红。本来她当作老人只是想找点事做,找个圈子罢了。毕竟,在一起都是佛友。可没想到,她妈妈经常数百元的投进去,一年过去,上万块也打了水漂。他父亲也是,同学做了XX信贷,天天都在鼓吹自己的财富达到了多少钱,换房换车,让他爸也加入。她想劝,可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还小,需要钱,自己小家的月光工资根本无法达到父母心里那个成功的级别。似乎经历了十年寒窗,考了大学出来月薪几千,在父母眼里,不过是个不求上进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的能力很难一夜暴富,但她更知道贪婪一定会有代价的道理。
她的话,对比那些“有追求”的青年来说,那些不要贪婪的显得是不思进取。
她很无奈,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起了我姥姥。想起她连续三年天天去排队参加免费的电疗后,让我妈妈拿钱买神石床垫的哭了三天的情节,还有那些老人被保健品骗光自己养老金的故事。
简单的一句无知,愚昧。可以用来评判外人,却无法这样面对我们的至亲。而那些符合他们预期的销售者们,却让他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信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眼睛?
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子女经常不知该做些什么……
我们爱父母,我们也知道,他们一门心思陷入到财富的幻想,或者健康的幻想中,总免不了一个理由:我不想成为你们的负担。我想办法去赚钱能留比财富,或者我天天去做理疗就能不生病,总之你不要干涉我的生活。父母和孩子,好像在孩子成家后,就“各过各的”井水不犯河水才好。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理解人为何而改变。
人,是处理信息的产物。是从信息的摄入,到解码,再转化成自己的观念。在每个人脑子里的算法,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的判断总能带来正面的经验,有的则会带来负面的经验。一些常识和智慧会让我们对结果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的能力就是人的判断力。
这些听起来好像某个机器的说明书,而验证这个原理的故事无处不在,媒介就是时间。
在一个用财富判断人价值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体系里,你没有钱,几乎等于你一无是处。而你成功了,吐一口吐沫都显得高贵优雅。看起来这个标准好势力,但在这个没有战争,追求财富的时代,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励人努力上进,但也从另一个维度上,让“平凡的人生”变成了失败的人生,让大部分平凡的人,总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
如果问孩子们,长大了你要做什么?日本的孩子们可能是幼儿园老师,警察,或者园丁。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孩子,用同样的答案回答,你一定会被看作胸无大志。中国人的理想,一定是科学家,当官或是老板,总之,要功成名就。然后,父母在旁边摸着头说,好乖。
过了二十年,这批孩子长大了,变成了社会的螺丝钉,功成名就的寥寥无几。大学教育,不仅没有给年轻人一步登天的成功康庄大道,还给了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对生活的另一种失落。悉心培养起的孩子不过如此。
然后,父母成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工作已经进入夕阳,这段等待退休的日子里,伴随着身体上不时出现的病痛,总是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保健品,直销,民间借贷项目,玲琅满目.....“给你健康和财富”“让你有尊严”的项目满足了你的价值感,再利用群体里的集体幻想,就能像病毒一样把对产品的信念紧紧的嵌入她们头脑里,别人的质疑和忠告都会被自动屏蔽。
我有价值,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却是在人生50岁以后都还看似平凡的人心里,最痛的伤疤。
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懂他们的人”身上。这些人,如果不是子女,就会是那些卖理财项目的顾问,卖保健品的姑娘们。
让父母成熟、理智、智慧......其实,更是子女要做的事。过去的顺就是孝,到现在的影响才是硬道理。怎么去影响父母让他们理智,是比教育小孩子还难的事。孩子的情绪和发展已经有太多的著作和研究,可是面对着经历各异的老人,却很难找到规律和个性,也就更需要子女凭借自己的了解去改变。孩子你可以塑造、引导,爸妈却不可能得到同样长时间同样精心的陪伴,因此影响他们更需要子女的用心。
用别人的故事讲道理,或是建立新的圈子都是让爸妈不再深陷的方法。你如何让她愿意去改变,每个人都要投其所好。无论是平等的沟通,还是故意找事给他做,都是可能产生效果的方式。只要注意力和希望都不在上面,他们一定会脱离那个执迷不悟的自己。
然而,如果没有沟通,总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或是“我也管不了,就随他去”那么这个代沟会越来越深,你去陪父母,或者甚至父母找你要钱支持他时,你都会感到不愿意、很烦......虽然很烦,但要面对。与其如此,不如多花点时间,毕竟为了我们的幸福,他们曾经付出了太多。
另外,别忘了给自己准备一个健康,充实而幸福的晚年计划。我们也有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