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蝼蚁,应有鸿鹄之志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风已住。文责自负。】

前几日,和朋友一起讨论在网上爆火的一段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刚开始看的时候,内心其实并不惊讶,或许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来说,想到更多的是留守在村子里的一群老人,可能的是那些老人的身体没有残疾,但过的日子都和“二舅”是一样的,忙碌、平凡,或者甚至可以说成是寂静。

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大城市,镇上或者县城就是去得最远的地方。并且去的次数在这辈子算起来都屈指可数。

来到北京打工后,每次回家,家里老人都会围着问这问那的,说回来需要多久?北京大不大?在北京天天都吃啥饭?能天天去天安门吗?……

看着眼神充满向往和慌张。村子里在大城市工作生活青年来来去去很多,那块青石板上坐着的老人,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能听到回村的人讲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眼神眼神却没有变过。变化最大的是,白发多了,皱纹多了,腰更弯了。

从大城市回村的青年对他们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某个盛夏,知了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他们背着耙子,赶着牲口在树下乘凉;停留在某个晚秋,拔掉最后一棵棉花,地头门前一垛一垛的秸秆排成行;停留在某个除夕,那天喝得酩酊大醉和家里人大声对话许诺,明年一定要粮食大丰收,再养几头猪……

时间一晃,让人心头不觉一震,但那留守在村子里的人的眼光没有变过。

他们会有精神内耗吗?

虽说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收种,但是他们也会去找零碎的活儿,贴补家用。和他们交谈,才知道,这么多年他们没有改变过。口气里洋溢着的是对生活的肯定,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温暖的家是他们一直为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留守着。

不用说,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无聊吧!但到了季节,你看他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这种精神似乎没有变过,菜园子里种得五颜六色的菜,地里整整齐齐的玉米和木棉花。……

时间却从未停止向前。

马斯洛有一个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说那留守在村里的一代人,一生都只追求温饱,那是不恰当的,为何他们就能不急不躁过这一生?

想过很多次,或许有很多生命就像大地一样,默默无闻。

精神内耗是什么?按照大部分人的理解,精神内耗就是内心里两个自我,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无限拉扯。在《反内耗》这本书里,作者是这样定义内耗的:个人因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

精神内耗,只能自己治愈自己。

我曾经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考研没考上,很久找不到工作,欠了房东好几个月房租,并且曾经的对象也找到了更合适的人要和我分手……内心的拉锯战就开始了。每天都无数次在感叹生活不公,遇人不淑。……

极度疲惫。

所以,看着颓废的自己,内心想要开始改变。怎么改变?第一个决定是爬山,生活把我压在谷底,每一天过得都像是爬山一样艰难(内心得挣扎),我就去体验这艰难的爬山路程,看看风景。

一次,两次,三次,……站在山顶,终于找到了久违得自我。站在山顶,听着郑钧得一首歌《风马》,“丑陋与美丽,贪恋已放下,从此再无牵挂,寂静中绽放,把悲歌且欢唱”,“如火般的风马,唱颂着解脱得莲花”, “追逐的一切,如晨露如电光”。

第二个决定是背唐诗宋词,每次遇到新的境况,都会拿出手机翻看收藏的古诗词,苏轼、李白、李清照、屈原……他们的人生都尚且如此,平凡的我才气不如他们,生活出现波折是正常的。就这样把出现的问题看成是一个正常的难题,不过分计较得失。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这种释然真是久违了!瞬间明白了,日常所在乎的、纠结得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假面具,一层一层的假面具把真实的自己包住,裹足不前了。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我要怎么活?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都是正常的事情,遇到困难也都是正常的事情。想着怎么解决就是最好的办法,实在不想解决就放在哪里吧,也不要去纠结!

有人说这好,有人说那好,……不管哪种,你用你的大脑想清楚你喜欢怎么做,我们遵守的道德准则,我们坚守的人生信条,……都是支撑我们向前的车轮。

很多问题出现了,其本质或许是上天对你人生的眷顾。名利的追逐是无穷尽的;不愿意对爱情忠贞的人是不能长相厮守的;钱多就过富日子,钱少就过穷日子,而精神却可以一直富有的。

生命应该是除了名利和金钱,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追求的过程,可以悲伤,可以难过,可以怀疑自己,…但这些过后,还是要好好活下去。生命的唯一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人生如蝼蚁,应有鸿鹄之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