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偶然被提问到:核心素养是什么?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一下愣住了,从新教材实施以来“核心素养”算是高频词汇了,可我竟然呆住了......于是想也没想的回答了“立德树人”,于是人家又强调了一遍“语文核心素养”我当时心里只想莫不是“听、说、读、写、练”,当时只是言语搪塞过去了,直言自己知道大概意思并不知道完整的表述。
后来拿手机百度后知道了答案,心里有些许的开心,好在这几年的课堂上有去刻意的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只是不甚系统,好在没有误人子弟......
于是我速速用了5分钟把语文素养的官方性语言牢记于心“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至于怎么系统地去让语文要素落地我是想都不带的想了,因为我作为老师已经知道了答案,假期中也无暇再去细究,就这样把这个问题搁浅了。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都是不错的,果然历经开学前的种种阴霾,就在开学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武老师的讲座,她讲到了要想让语文要素落地老师就得做到以下三点:1.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看单元教材;2.提供支架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3.立足单元实施“1+X”群文阅读。
武老师不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告诉了我们语文要素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紧密关系,培训结束后我又去思考除了武老师讲到的3个点是否还会有其他方法呢?经过思考与梳理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微薄见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实施深度教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大量地接触文本,感知各类语言,然后在老师设计的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交流、表达、甚至辩论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各种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有效训练。通过老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言语实践活动,进行学生主体内部的自主语文能力构建。在这个教学活动场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建立语言要素与现象的关联,构建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逐步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甚至思维、品质、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
其次,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语文的学习更多是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取的,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点滴的生活场景,都变成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机会。利用不同的生活场景,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思考能力和思考层级,最终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重视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一篇篇文本教学对文本中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形成课堂学习活动目标重点,突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重点突破。这些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对每篇文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掌握的基础上的贯穿设计,这样的学习总体设计教学,它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一篇文章知识和能力的得失,而更注重各文的勾连、联系与连贯,它的目标指向是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样长期的训练,在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场中都有语文关键能力的长远目标指向追求,甚至会得到教参里都找不出的答案。如果再辅之以对应目标培养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最终达成语文关键能力培养是应该的。
第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经历、学习时间的广泛融合,能够从整体上思考设计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这也是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活动场。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整体的去培养人才,就像老师们常对学生说的“做人比学习更重要!”我们老师所做的除了建立学生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体联系,更要让教学活动场成为学生能力成长的生命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