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讲题感受说起

      数学课讲台就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常常讲得激情四射,而且很多时还陶醉于其中:既迷恋数学之美又惊叹命题设计之妙!讲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探索的过程,这样学生也参与其中。有时遇到一些好题,学生看我讲题,就像在看一部推理破案连续剧;时而迷茫不已,不知从何下手?时而步步惊心,担心方向或计算有错,甚至还常会面临山穷水尽时,每逢这时我只好找”悟空”大师兄,运用他的”变”形技巧,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若是正面解题计算繁杂,分类又多,宛如高山阻隔,或是群敌环视,这时就引导学生运用“正难则反”的妙招,直奔”巴格达”,拿下难题目!这就是我部分讲题感受。这些感受听起很有“金庸小说”味,相信有相同感受的人不会特别多,毕竟社会分工细,爱好又不同!下面就来一段原汁原味方法,这样大家都能理解明白。

    通俗地说:我讲数学题,就是引导学生先去观察题目的结构,列出题目的条件,引导他们从题目的结构中发现规律,或者启发他们如何把条件与目标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的局限,更多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到他们的能力圈之内,这样做不仅他们听得懂、容易理解,而且还会常常让他们恍然大悟,惊喜之余,”脏话”“口头禅”也会从随即脱口而出!

      今年国庆期间,我给初一学生讲了几道解方程的难题,先发老道题目出来:

      1,

初一上册

      2.

       

初一上册

讲得学生兴奋不已,我自己也津津乐道,一时兴起,脱口而出,并在白板上写下下面的解题心得:

                          错题是用来提醒的,

                          难题是用来攻克的

                          好题是用来欣赏的

    现把其中一道题解题过程发出来给读者朋友们看,只可惜当时没有录下视频!无法让大家听到我引导、分析、总结的声音,也无法看到学生们开始迷茫,中途惊奇,最后欢呼的过程!

     

第一道方程题讲解

    在我讲完后学生们很自觉地把这几道题难题的详细解题过程和这三句解题心得抄到笔记本上。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分享我对数学讲题的开悟心得;二是向读者传播一个理念:学数学包括讲数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希望你们能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你身边的那些正在学数学或者即将要学数学的孩子们;三是告诉学生们该如何做数学笔记,考虑到如何记笔记这个话题比较宏大,所以本文重点谈数学笔记里主要要记哪些内容?众所周知,学会作笔记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极大,一旦养成这个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然而在现实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要么不愿意做笔记,要么不知道笔记本该记些什么。老师讲完题目后就直接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如果老师要求做笔记,他们也会自行简化解题过程,等复习时都看不懂自己作的笔记,不知道这些过程及答案是怎么来的?因此有必要告诉他们如何作笔记。首先得告诉学生什么内容应该写到数学笔记本上,我认为笔记本要记录的第一大内容是重要的知识网络图,二级结论及推导,老师总结出来的解题方法和口决,及各种大小专题等;笔记本要记录的第二大内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就要我上面讲的三类题:错题、难题、好题!不仅要记下这些题目,而且更要记下详细的解题过程及解题心得,错题更要写出出错的原因。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告诉身边的孩子们什么是错题、难题、好题。我就从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少量孩子们考试和练习中的上面所讲的三种类型的题目,及平时做、讲题中遇见的这三类题,以难题好题为主!

        错题:平时老师讲得多,也容易引起家长们

                    重视,所以我少举一些例子。

      1,

五年级上册

2

六年级上册

         

        难题

        ”24”点游戏:3,3,8,8      3,3,7,7(小学3-6年              级)

        16宫格

小学高年级
初一上册
初一上册

    证明题

初二上册

    求通项公式

高二,高三

高三

      好题

     

初一上册
初一,初二,初三

初一上册

        我写简书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开悟心得!学生们作笔记,既是在记录老师讲课的精华内容和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记录自己成长历程和快乐心得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