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教科书上都是这么说的。教科书还说,《红楼梦》预示了腐败没落的封建专制必然走向灭亡。还是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却总觉得,曹雪芹先生只是出了一道根本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它的名字叫“无解”。
《红楼梦》之所以是经典名著,是因为,她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延续几千年来,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雅致的,庸俗的,富贵的,贫穷的,精美绝伦的,丑陋无比的等等社会大观园。她似乎并不刻意告诉读者什么,但作为读者,总会常读常新,几乎百读不厌,她的每个字似乎都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曹雪芹先生俨然只是一个冷峻的旁观者,书记员,一笔一画地记录着闺闱轶事。故事多发生在贾府的大观园,是不是说,曹公把百态人生浓缩于一园之中,展示的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大观园?
我觉得是这么回事。
先说官场,作者花了一定笔墨刻画的官员就两人,一个是穷屌丝上位的贾雨村,一个是官宦世家的贾政(宝玉他爹)。
贾政是京官,后来派到地方上任职。清水衙门的京官通常都巴不得到地方上去,有油水哈。贾政却立志做清官,那些追随者死心踏地跟着他,就等着到了地方上“大有作为”,结果钱没捞着,连老本也赔了进去。这些无利不起早的,看不到钱途,多半都作鸟兽散去。贾政一看,事儿不对,稍稍一放松,手底下的人贪桩枉法,差点把他套了进去。在官场的大染缸里,你还想做清官?好一个幼稚的京官哈。
贾雨村呢,穷书生出身,当了官就贪,贪了就被捉。后来再次被起用,狗改不了吃屎,继续贪,终被革职。银子是个好东西。你上了官场这艘贼船,你不想当江洋大盗,起码也得当个小偷才行,要不然,同船的贼众怎能与你相容?况且,雨村的理想不过就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钱者,可生权也;权者,即钱也。哈哈。
你看,这官场,是不是无解?想要做个清官,难。穷人出身的官,该好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东西,该知好歹吧。富贵人家的官尚且做不了清官,何况是穷屌丝出身的,你也配当清官?
再来看看闺闱里吧。
人们都说王熙凤八面玲珑,笑里藏刀,手段了得。但是,换一个“善良”的人来管理可不可以?贾府千金迎春,惜春,玩的就是鸵鸟手段,结果总被手下婆子下人欺瞒玩弄。王熙凤生病,王夫人派大儿媳李纨暂时接管,另派探春小姐和宝钗姑娘协助。李纨这个和事佬,平时大家都喜欢她哈,一旦当家理事了,大家知她性格随和,所以妖娥子一出又一出。好在探春也是个狠角色,再加上王熙凤的干将平儿时时镇场,整个荣国府才没乱了套。主子心狠手辣,大家巴结奉迎,生怕出错;换了个随和的,善良的,按理大家都应该知足,好生维持,鼎力相助才是,偏又是主弱亦被欺哈。还是鲁迅同志眼光毒,掐准了这里人的劣根性。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干脆直白地写了一部著作叫《丑陋的中国人》,直击人的劣根性。
主子与奴才,是不是也无解?
再往小了说,贾政的正室王夫人和小妾赵姨娘,一个是无上的尊荣,另一个却连下人也瞧她不上。嫡出的宝玉和庶出的贾环,其地位天差地别。就连嫡出的贾珠遗孀李纨,也与别个不可同日而语。这嫡与庶之间,有解吗?是不是仍然无解?
曹公在整部作品中,呈现了太多的无解。这其中,宝玉与这个物质的,虚荣的,世俗的世界,自始至终,是不是无法融合,无法和解?
本来,关于宝玉的解读,以我的认知,大致不过如此。只是,在著作的最末一回中,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荣宁两府……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很值得玩味。
要知道,此时的士隐,劫难后潜心修行悟道,已然修成了正果。这“兰桂齐芳”,“兰”,自然是跟宝玉同时中举的贾兰,那么,“桂”呢?宝玉的遗腹子?还没出生呢,将来跟贾兰哥儿俩双双金榜题名?
是与不是,其实不重要。曹公在末尾处埋下这一伏笔,用意是什么?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在《三国演义》里,开篇名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人世间,中了什么魔咒,非得要一轮一轮地轮回?
几千年的轮回,都在原地转着圈,毫不进化,作为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的曹雪芹先生,似乎看不到半点进化的希望,也提供不了走出魔咒的任何点子来。
嗯,那是一个魔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