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
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由这两段话来观照“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就是两个“数学活动”及“数学思考”。那这两方面是什么关系呢?是谁高谁低?还是并列?其实应该是相融互促的关系。即:数学活动要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而学生的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具体到这节课,我认为我们听这节课,最值得观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此来观照徐老师的这节课,可以发现这节课在几个方面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1、活动有趣味
毕竟是三年级孩子,爱玩爱动。怎样把一个个零散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想参与爱参与的活动呢?徐老师很有办法,徐老师的声音非常好听,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课堂来了一位新朋友——小丑“哈哈”,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想请我们帮他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由此开展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2、活动有层次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信息,找出分类,分类是为了有序,整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用学具卡片摆搭配方法,到不用学具摆,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这渐进的活动也迫使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每个活动都不是一场走秀,而是一场带着问题操作的数学头脑风暴,给孩子们带去深层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
3、活动有比较
在各个活动汇报时,徐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适时地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 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等一系列追问,将学生的思考推进深化,很好地将“一一对应”、“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可逆化”等的数学思想方法暗藏于这些追问、思考中,提升了这节课的数学价值。
当然,尽管这堂课很完美,深层次去看还是有不足之处的,通过李主任和蒋主任以及其他老师的评课后,我又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通过蒋主任的点评后,简直是画龙点睛。蒋主任首先是说了这堂课的优点,接着提出了这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不仅在听徐老师的课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在其他老师评课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感谢十一小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来到十一小后让我成长了很多。不管以后我走到哪里,这一段经历是我以后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