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妈妈,你为什么抱弟弟不抱我?”
妈妈:“他不是小吗?我都很久没抱他了,之前你小的时候妈妈也经常抱你,你还记得吗?”
女儿:“不记得,反正你就经常抱他,哼!”
妈妈:“宝宝,你坐下来,妈妈抱会儿姐姐”
妈妈把小儿子放下了,张开手臂给女儿,女儿开心的笑了,并没有真的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她实在是有些大了,7岁的身体进入妈妈的怀中确实有些难为妈妈了。
这样的场景,我们今天并不少见,只是形势相同内容不同而已,但是,我确实在心里给姐姐大大的点了个赞!说出需求,表达感受,心里充满了健康的能量。
在我两岁多的时候,妈妈生了弟弟,现在如何回想都想不起当时的感受,只是给我记忆深刻的是,每一次吃苹果,妈妈都是把苹果切成3角,而且永远都是让弟弟先挑,然后就是我,最后剩下一角给姐姐……
其实,现在想想,妈妈真是把苹果切得非常平均,实在是没什么可挑的,不过对于孩子来说,选择权代表的是一种特权,而且每次都是,次序永远不变。
这个苹果特权充斥在我童年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挥之不去的原因可能就像上面这个女儿一样,需要的是一个态度,妈妈的,我的,姐姐的,甚至是弟弟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总是在说人的潜意识,那么,牢牢的记住就是情绪被压抑的一种特殊表达,所以,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妈妈允许孩子来表达的某种意义上是给予自信。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弟弟出生后不久,我被寄养到了亲戚家,虽然,这个亲戚是我的大伯和大娘,但是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被离开就是心灵上的被抛弃,换言之就是“妈妈,你还爱我吗?”
生活总是在某方面欠缺的同时又给予补给,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带个我更多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之前的同事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铁人”,此铁人非彼铁人,就是说我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探究的是过去,是童年的过往经历,自从学了教练技术之后,我对于活在当下更有感触,不纠结于过去,不奢望未来,我们就在当下,关乎当下的正念。
有些跑题哈!还是说家有二宝,其实真是难为父母了,自己没有两个孩子的体验,想一想,做到完全公平确实挺难的,不过,在有了小宝的时候,给大宝更多的关爱是平衡大宝的神器,毕竟要把爱分成两份,这种切分不像苹果一样那么理性和量化的。
“慈母多败子,宠爱出逆子”这是古人的经验和总结,家长给予孩子理性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雨露……
以上的社会现象和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