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那点事
摘自《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秋叶
书有四种:
第一类:工具书。
第二类:专业书。
第三类:视野书。
第四类:潮流书。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我推荐大家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得说,有些书你不喜欢,是缘分没到。我高中不爱看《论语》,过了30岁再读,不得不觉得《论语》风靡两千年,是有理由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多少道理!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
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读书要把一些基础的东西读透。
一开始涉及某领域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读几本书。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注:这里感觉说的就是自己目前的读书状态啊
什么是主题阅读?
2010年前后我大量读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书,这就是出于兴趣阅读。这两类书都有个特点,畅销书特别多,可读性特别强,说服力也好,读多了,好像自己也懂一点经济学和心理学,但是又不能系统说清楚问题。这里面业余和专业的区别,我觉得就在于有没有反复系统读通几本经典教程,再陆续进化。
2011年我发现自己思考问题时还是有缺陷,经常被别人的逻辑谬误绕进去,于是我就开始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当时是先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来又看《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我至少会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那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我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叫主题阅读。
做起来其实挺简单,就是我准备了解哪个领域,就先写一个大纲,就像我自己要写这个领域的图书一样,然后开始大量买这个领域的图书。
先看一本经典的,对照我的大纲,梳理充实完成后,开始读其他的图书,大部分内容相同的,跳过,然后看到不同的想法,自己思考一下,认同的,可以整合的,就列入我的大纲。很快,我就完成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并有了对这个领域的系统认识。
这样读书就好比是养一棵小树,主干枝丫都有了,我就是从不同资料里获取养分浇灌它,让小树长大,长出更多枝丫,如果发现有些枝丫影响整棵树生长,我就剪掉它。
拿自己从事的IT行业来说事,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那么一定要读一些入门的经典的书。读懂读透,在脑袋里先有框架,然后再去看一些流行的软件框架和软件设计方法,这样会更快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能力。IT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日新月异,如果一直追求潮流,这样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地步,没有踏实的知识体系,更不要去谈创新了。
总结书中的内容
现在有一个工具叫思维导图,所以,这个阶段我就会努力把作者的思维画成导图,这就是所谓的图读法。
作者关于读书的两点经验之谈:
第一个经验是,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
第二个经验是,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所谓炼读,就是把一本书读薄的过程,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得看出作者的思维逻辑才是成功。
读书勤做笔记
我鼓励大家看书,还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做各种笔记。针对书的内容、价值写书评。写读书心得笔记。
模仿作者的思维,在自己的博客或微信文章中写类似的文章,或者尝试用作者的思维推导其他的现象。如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很有效,可以尝试引入自己的工作实践。
拆书
拆书框架: 1.背景介绍(大众普遍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作者的问题),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简介(书籍内容、类型、作者),顺便还可以提一下你对本书的整体感觉,用比较流畅的文字引出书中你觉得好的某个观点(这部分最好简洁明了,赘述无益)。 2.知识点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需的概念、定义以及简化版的案例(作者讲了什么,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有什么利弊优劣,作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3.知识点应用:结合你自身,列举一些你自己的案例,并写出用书中的观点、模式、方法分析自己案例的过程。
(1)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思考将会面临的此类问题; (2)描述经历、问题; (3)使用知识点分析你会遇到哪些问题,看看原文作者是如何解决的; (4)把这一思考学习过程的心得分享出来。 4.总结反思: (1)对于作者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以升级做得更好? (2)对于自己,以前为什么没处理好?你觉得以后可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用到新学到的思考方式?